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作者】 尹 陈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渗透情感教育,明确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原则全面渗透情感教育,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理解学生。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尚未完善,在看待问题、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与体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体会学生的感受。
  二、注重因材施教,加强赏识教育的针对性
  在小学语文赏识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深入分析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并根据不同学生层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赏识教育。优等生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但频繁的鼓励不仅会稀释赏识教育的价值,还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针对此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要求,激励其不断前进。例如,在学习《春雨》《春晓》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为优等生安排自主学习任务,根据其学习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展现其学习优势。完成古诗词学习之后,教师应与家长配合,鼓励学生进行适度拓展,收集描写春色的古诗,并完成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赏识教育既能有效纠正学生在优等生光环下的不良心理倾向,又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要求,将优秀养成一种习惯。中等生具有较大的发挥潜力,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感”比较低。教师对中等生的要求缺乏针对性,教学指导与评价时往往一带而过,这部分学生易失去明确方向,在被忽视的过程中慢慢放弃对自我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在小学语文赏识教育中,教师应当重点强调对中等生的潜力挖掘,以优等生为榜样,激励其不断提升自我。
  三、把握赏识限度,实现赏识与批评有效融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把握赏识限度,将赏识与批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指导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1.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指导。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指导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小组互动讨论中,却发现一些学生未参与讨论。基于此,在小组讨论结果呈现过程中,我对这些学生做了重点提问,并针对其回答结果作出客观判断,进而重申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纠正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的行为,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体现集体的作用。如此一来,有助于学生突破认识误区,确保赏识教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2.巧妙设计“陷阱”,让学生在挫折中形成反思。
  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背景下,赏识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理念,而通过肯定、赏识、奖励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发展也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实践方式。当然,教师在赏识教育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合理设计赏识教育的时机,避免赏识教育的“任性”和“滥用”。
  • 【发布时间】2020/3/13 17:38:12
  • 【点击频次】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