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润物细无声——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

 

【作者】 叶玉芳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使用,更是将“德育”推到了教育教学的最前沿。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德育不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专属,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特别是语文课程,其本身的教材内容中就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而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其实已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完美的回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升华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德育,也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功能的真实再现。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每一篇优美的课文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做人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的中,充分利用每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真、善、美植入他们的心灵呢?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善于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说,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而语文学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我找来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影视剧片段,让学生增加对邓稼先的感性认识。通过课文和补充资料的学习,学生极其准确地总结出了邓稼先身上最伟大的品质,那就是爱国,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是爱国,在艰苦条件下做实验是爱国,有了荣誉不居功自傲是爱国,他把一生献给了核事业更是爱国。当学生读到邓稼先临终前“假如我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共和国的核事业”一句话时,都十分感动,借机我追问同学们,“那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该怎样去爱国呢,”学生热血沸腾,纷纷发言说,“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坚决用行动维护祖国尊严。”“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这节课孩子们受到了邓稼先先生伟大人格的影响。
  二、唤醒学生的亲情感受,进行感恩教育
  世间最伟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亲情更是其中的精华,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似乎利益超越了情感,人们亲情意识淡薄,对父母长辈缺乏感恩之心,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亲情教育就十分必要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里有很多涉及情感的篇目,比如《背影》《散步》《傅雷家书》《我的母亲》《秋天的怀念》等等。我曾经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布置过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结果在作文中多是孩子们对家长的不满和抱怨。上课时,我配上歌曲《父亲》作为背景音乐,再让学生研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当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后,再带领学生看父亲爬月台的片段。特别是父亲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月台,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个动作,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这一“攀”又蕴含着多么深沉的父爱。结合文章里穿戴臃肿而又步履蹒跚地为儿买橘的父亲形象,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脑海中再现自己为了生活打拼的父母。接着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为了谁”,让学生利用这个情感的触发点,抒写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受。当我看到一篇学生的习作时,字里行间都是内疚、忏悔和感恩,我感觉到学生们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们更多地理解了父母为了生活奔波的不容易,更多地记述了与父母之间看似平凡却又真挚感人的小故事,更多地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那时刻,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德育教育有时候“润物细无声”更胜于说教。
  三、唤醒学生的仁爱之心,进行爱心教育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谈不上爱心和同情心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教学时时刻不忘渗透爱心教育。比如学习课文《老王》的时候,学生提到,“我们学校垃圾场捡垃圾的也叫老王。”此话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想这件事情发生在学生身边,同学们每次扔垃圾都能看见。这么好的素材,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体会真是可惜了。于是我把课本放下了,就以“捡垃圾的老王”为话题,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学生们对勤俭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环境保护也有了新的认识。我又以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拾荒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引出了公益、爱心,引导学生理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意义就是好的。拿身边事儿教育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效果也会更好。德育工作应该追求润物无声,应该追求有温度。虽然这和课文里的老王相去甚远,但是通过讲身边事,以小见大,育人心的德育就是有温度的德育。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值得我们铭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更是任重而道远。总之,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与工作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
  四、品国学经典,感受文学特有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词,古诗词课程同样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有重要作用。诗词精华可以用有限表达无限,短短几句话就可以把读者引入到诗境当中,而且让人回味无穷。我们的伟大祖先拥有诗一般的智慧,他们用诗性目光审视周围一切事物,结合诗性方式对生活进行表达与创造。我们可以在古诗词课堂上把立德树人融于其中。讲析这些作品时,我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走入诗境,合理联想,同古人交流。再对作品语言进行入手,让学生在脑海里再现画面情境。然后再对作品的思想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感受作品意境美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善恶、是非观念。通过学习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古诗词的学习,先让学生知人论事,了解写作的背景,再让学生进一步鉴赏诗词,在一篇篇优美又充满爱国情怀的篇目中,感受作者们赤诚的爱国之心。最后再向学生强调:作为新世纪的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向陆游学习,做一个爱国之人。古诗词的教学,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为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铺好道路,达成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应利用统编语文教材这一工具,对每篇课文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需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去想作者所想,急作者所急,把丰富的情感倾注于教学之中,变成一种情感艺术,使学生在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在教师丰富情感的感染下,受到美的,陶,得到美的享受。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又润物无声地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0/6/10 15:56:31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