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 芮华香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分别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养做出了规定,其中就有坚持全面发展……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其中就提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健康的人应该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生活之中,当代青少年像其他人一样,不仅感受到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感受到了社会、学校及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节奏加快的大环境下,他们产生了从前青少年不曾体会到的压力与紧张。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在班级的名次、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能使他们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甚至心理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厌学,重者自杀。许多时候,我们的家长悲痛万分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为孩子提供了最优越的生活环境,吃得好,穿得好,一放假玩遍中国大江南北,尝尽人间美食,可为什么孩子看着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不爱读书?”“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可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么视而不见、掉以轻心;要么关注不够,放任孩子的心理问题像野草一样肆意疯长。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烦恼以及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习方面的问题
  1、 缺乏学习动机。
  吴康宁教授指出:“当今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
  在物质丰富的当代,许多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也就是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就好像大海中的船失去了方向。就比如有的孩子作文写得很好,但其实内心深处她并不喜欢写作文;有的孩子每天都看课外书,但不是他自己想读,只是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让他读而读;有的学生每天弹半小时的钢琴,其实他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应付了事。有的孩子如果你问他来学校做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来学校有伙伴玩。更多时候,有的孩子一坐到座位上打开书本就犯困,一拿起手机就精神焕发。
  2、学习习惯不好。
  这类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现象:不爱学习,严重者甚至谈学习色变。作业要么马马虎虎做完就行,要么干脆不做。父母干预一下,有的直接说给家长再逼他做作业,还不如死掉。
  课堂上的听课习惯也不好,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读书基本不动口,一听到下课铃响,跑得比兔子还快。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小学全面发展教育上,它是分别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组成的。学生现状表明,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在学校,让老师最头疼的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卫生问题。现在许多学生不会扫地,在学校我们往往会看到啼笑皆非的一幕幕:一个学生在前面扫地,另一个学生在后面跟着扫,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学生可以扫来扫去地却依旧不干净;一个学生在前面拖地,另一个学生在拖他的脚印,拖来拖去,地越拖越脏,学生累得满头大汗。
  早上交家庭作业,老师听得最多的是:“老师,昨天我妈妈忘记帮我检查作业了,所以我的作业没有收在书包里。”
  ……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往来,是人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交往活动是各个年龄期的人都有的需要,并且人际关系的状态对人的心理成熟、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孤僻或者不会主动和人交往,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下课时,老师常常会看到班里有个女生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问她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她说她一般都自己玩,也没有小伙伴和她玩。这位女生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她在被动地接受现实。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其实她也渴望与人相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是独一无二的,来到学校,问题出现了。某个小男生不小心碰着了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哭着说给老师这个男生打她。老师一调查,发现这个男生不是故意的。如何和同学和睦相处是现在教育的一大难题。
  下面就教师和家长这两方面谈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教师做好人师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学校里教师不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人师。
  教师要做好人师,就要有角色认识。许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认识不到位,认为作为教师,我把该上的课上了,作业批改完了,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更有甚至心心念念的就是学生的分数,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其实教师不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心理的辅导员,才能真正做好人师。
  教师要做好人师,就要有健全的人格,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犹如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他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教育教学中会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会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和教师沟通,喜欢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的人格魅力如同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如同无声的号角,激扬学生攀登到自我完善的巅峰。
  教师要做好人师,就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针对当代学生现状,教师要做好人师,就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教师要弯下腰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和同学相处不愉快时,教师要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寻找问题的源头,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和同学相处;当学生心理有问题时,教师要静下心来,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鼓励他战胜自己,大胆爱自己。
  (二) 家长做好心理健康之师
  家长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同教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现代社会对家长的要求是终极关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领域大大减少了。正因为如此,当代青少年更需要关怀、温暖与热爱,更需要父母成为孩子的终生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之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用心陪伴孩子向前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并善意指导孩子。平时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尽量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和进步,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用爱引发爱。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理解孩子,容忍孩子的错误,事后帮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办法教育孩子。在处理事情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进行心与心换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体会孩子的感受。教育孩子时既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要与孩子发展情况相适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用爱回报他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孩子,能礼貌待人,有事冷静地处理,能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孩子对别人的友爱会让他拥有良好的交往环境,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班有一位男生,在班上看到女生凳子下不下来,会主动帮忙;看到老师抱着作业,马上跑到老师面前把作业抱回教室……因为他对同学的友爱,大家都喜欢和他相处,他也整天乐呵呵的。 
  总之,教师和家长的爱就是培育孩子爱的阳光、土壤,也是滋润孩子健康成长的雨露,二者缺一不可。在师爱和父母之爱的完美配合下,相信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做一个有品格的人!
  • 【发布时间】2020/6/10 17:01:38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