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峰娟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科学定位数学教学目标,应从“四个维度”整体出发,制定出操作性强,层级性分明的目标,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达到相应要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方向,是师生努力的核心追求。对于数学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总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出发,重新定位我们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实施新课改中,我们个别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领悟不深、目标认识不清,在对具体课堂教学时预设教学目标总是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导致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学科整体目标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前提就要正确把握学科教学整体目标。我们在仔细研读新课标中发现,其课程目标既的总的目标,又分学段的目标,即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思考与态度”四个维度来概括阐述,四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知识技能学习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载体,实现三方面的目标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又按事件发展来研究,分为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这些词语对知识、技能、情感培养达成既有方法上的要求,又有层次上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跳出以前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如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计算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概念、定义和公式。
  二、课时目标明确具体
  学段目标,对于课时目标,可以称之为总目标。但落实到具体某堂课,我们就需要制定明确明确具体的目标了。这个目标,不仅表述准确,还具有从低到高的层级设置,体现了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从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其课时目标中,一个好的目标定位,应从这具有这样的属性,即既要有显性目标,又要有隐性目标,实现了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并重。所谓显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到的目标,即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如学生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所谓隐性目标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数学思想以及对学生进的能力培养及习惯养成,即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如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一节课既有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要有隐性目标,两者形成多层次教学目标,并且相互照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时,其显性目标为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理解如何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并能正确地计算侧面积;其隐性目标是通过操作,建立空间观念,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算法多样化,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之间的关系,由小组讨论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转立体为平面,再把“面”转换成“体”,达到了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可见,显性目标的达成必须有隐性目标的作用,而隐性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显性目标,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统一整体,使学生获得发展。  
  三、目标体现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在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的内容,内容由浅到深,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前提。对于一个致力于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一线教师来说,加强教学目标定位设计,是我们应着力思考并实践的现实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注重目标的实现手段探究,而忽视了目标自身定位问题,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方向错了,再好的运输工具都只能是南辕北辙。
  参考文献:
  [1]丁慧莉,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目标定位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
  • 【发布时间】2020/6/10 17:04:54
  • 【点击频次】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