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作文首先要过语言关

 

【作者】 宋新华

【机构】 陕西省洋县贯溪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文要过语言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提起来并无新鲜感,但作为已经有一定表达能力积累的初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病句连篇语句不通,要么罗哩罗嗦缠夹不清,要么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却比比皆是。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应该客观地面对现状,针对学生能力特点,开展务实的教学实践探索。
  首先,语言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语法规范的呈现和堆砌,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思维结果的呈现。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语法规范知识的教育,但不能一厢情愿地毕其功于一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以学生的反复实践为主。
  其次,语言学习“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是以师生的语言互动为基本方式进行的,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语文课堂上很容易做到,可以提问并尽可能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在回答中检测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并有意地对学生进行规范表达的订正点拨。可以组建有效规模的学生学习小组,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固定的、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小团体,让学生破除心理障碍,有表达的热情和氛围,在合作中适应表达,积极表达。可以组织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表达中认识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以及逻辑性。可以开展师生课后谈心,特别是鼓励内向学生敢于表达、从容表达。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由机械到富有创意的仿写练习,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表达经验并体验精彩表达的成就感。这些可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就像一粒粒小珍珠散落在我们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散发着熠熠的光彩。但关键的一点是,在教师的主观意识里要时刻重视它,娴熟地利用它,有持之以恒地帮学生过语言关的耐心。
  第三,朗读和背诵是帮助学生过好语言关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中国的教育有口授心传的传统,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诵。当然,这种方式有人类早期书写工具不发达的历史烙印,但以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它也是符合认得语言学习规律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婴幼时期,都会本能地使用一种叫做“印象记忆”的记忆方法,它区别于人在成年期刻意使用分析记忆和理解记忆,凭观察积累经验,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由大脑进行自主整理加工。尽管这种记忆在现象上是粗糙的,却是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无意中使用的。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倾向于对所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恰恰因为这种条缕分析的讲解,造成了学生在知识接受上形成的人为的割裂,最终形成不少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字词,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提起写作文,仍是一脑的浆糊。学生应该怎样去写作文,我们无法把它像数学一样精确地规范和表达,它需要作者有更多的表达经验和诸如知识、阅历、习惯、技巧等因素的丰富积累,需要表达者自主的判断、取舍、组织等综合思维,因而靠教师单一的表达技巧、语法规范等的传授,往往是事倍功半。相反,典范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综合思维样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积极地运用“印象记忆”法,大脑会与文章作者进行积极的思维趋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掌握恰当的表达方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高度概括了人类学习的这一特点。我们的教材都是专家们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精选的典范之作,是学习语言的绝佳素材,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背诵习惯,由此强化学生的朗读,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语言关。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能力也是中学生重要的、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积累字词,积累优美的句段这些看似高效的语言学习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落实在创造更多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上,落实在教学者持久关注的耐心上。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才有更稳健的进步。
  • 【发布时间】2020/6/10 17:06:34
  • 【点击频次】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