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与节气素材应用

 

【作者】 王素芳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主题活动教学研究》(JCJYB 19020609)研究成果


  【摘 要】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结晶。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与节气相关的大量美文妙句。“二十四节气”更是在2016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节气素材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素材;节气文化

  一、小学语文课程应渗透传统文化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在完成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让小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中国传统节假日、节气方面的经典诵读极具代表性,是传统文化与“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最佳契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并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信心。
  有关节气课程的构建有多重形式和方法,但是需要师生与相关学科主动参与,通过“无接缝”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耕智慧的浓缩和精华,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农耕知识的普及,通过农耕活动环节让大家领悟“二十四节气”的节点,通过主题体验活动或周末家庭休闲游让学生们走入田间地头,感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种”、“管”、“收”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并在实践中感悟农民伯伯的艰辛,了解炎炎夏日的不辍耕作才能换来香喷喷的粮食。
  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一些果蔬,让学生们在劳作的基础上体会收获的幸福,耕作的辛苦。在和土地、大自然亲切接触中对大地、家乡、祖国产生浓浓的爱意。借助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的种植特点,掌握大暑、小暑等相关节气。既掌握了简单的节气与种植关系,还在耕作中了解一些种植、养殖的常识,对中国农耕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诗词中“感触”二十四节气
  以上陈述是如何让学生们亲身“接触”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中有很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内容,如:《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新市,即现在浙江省德清市新市镇,本诗描写的是初春时节(新绿、未成阴、黄蝶、菜花),根据诗中的关键字,我们可以判定是在3月中下旬,按照节气划分应该是春分前后。由此可以进行知识拓展: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从春分开始太阳直射点北移,故“春分”又被称作“升分”,古代还被称作“仲春之夜”或“日夜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24节气中的重要节点,代表四个季节的节点。
  除去教材中的相关古诗文以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不同节气寻找一些相关的诗歌,如,秋分即将到来,我们可让学生们查阅与秋分(或秋天)相关的古诗。学生们在查阅过程中如同发现“桃花源”:《晚晴》(杜甫·唐)“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点绛唇·金气秋分》(谢逸·宋)“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借助节气素材的旁征博引,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接触更多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汲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食粮。
  三、以“节气”为主题的语文教学活动分析
  节气是物转星移的节点,在周而复始中人们得到启迪和抚慰,也让我们遐想连篇。各种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并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资源。在“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中,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有《找春天》一文。立春时节,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走入大自然观察动物、植物的变化,结合候鸟迁徙植物生根、发芽、开花,判断这些应景的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然后让大家展开遐想,针对立春时节的动物、植物、心情、服饰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行描述,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开拓大家的视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基本上在秋分时节,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感悟秋雨与其他季节雨水的不同,秋雨是凉凉的甚至带着冰冷的寒意。与夏天急躁的雨相比,秋雨有些不急不躁,也没有夏季雨水的温热。由此突出秋季“凉”、“寒”等主要特征。此外,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感悟春天蓬勃向上的美景;和学生们一起听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天》、《江南的雪》,让诗歌、散文与不同节气相映成趣。
  可以说节气的往复更替带来的是气候变化,大家通过这种感受可以用“说”、“写”加以描述,这有助于学生的快速行文,大家能够针对不同节气、气候的变化准确快速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借助于节气素材,学生们能够回归到他们喜爱的大自然之中,并在接触、实践中重新审视大自然之美,从而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内容。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记录一些谚语、对联、歇后语等。
  总结
  总之,以节气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不能生搬硬套,要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通过综合性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我们倡导学生走出家门,用眼睛去观察,用笔、相机去记录与节气相关的事物、场景,从而发挥出节气的素材作用。

  • 【发布时间】2020/9/29 16:18:44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