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数学文化让数学课堂变得多彩

 

【作者】 姜 英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公元前212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此时,75岁的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几何题,对一个罗马士兵闯入视而不见,残暴无知的士兵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傻老头就是罗马王多次交代要重点保护的阿基米德,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了。阿基米德的遗言是:“不要弄坏我的图!”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人如此痴迷,这个学科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学科!
  这个学科就是数学,数学有其形成的特殊一面。数学文化更是随着是数学的发展历史,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数学问题等。在这里,我们既能知道数学家学习数学的经历和生活,更能让我们找到数学家执着的钻研与探索的精神。因此,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思考和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播,让学生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人文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时,我们以数学文化课的视角出发,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数学文化读本》为依托,探索相关的教学课例,改变以往数学文化作为点缀的做法,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丰盈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追本溯源,将数学史带入课堂
  数学文化课《探秘年月日》,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句话。
  首先,教师生动演绎了“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情形,让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由来。然后复述2700多年前的古埃及,感受年月日的产生带给人们的便利。恺撒大帝为什么要修订历法?为什么这样规定历法?后来奥古斯都大帝为何再一次修订历法?如何修订?学生跟随着历史的脚步,一次次感受,一次次体会。带着自己的疑问,跟着教师的引导,学生亲手制作了最新的年历,经历了年历的形成过程。没有借助“拳头记忆法”,大小月也被学生牢牢记住了。这样再现历史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是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凯撒大帝带给学生的记忆足够惊奇,然而中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给学生的触动会更强烈。农历是中国独用的历法。从汉历到农历,从二十四节气到农历的闰月,这些素材的引入,在学生脑中已经引起了风暴。中国很多古老的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等都是按照农历的日子来过的,闰几月则是由节气情况而定的。此时此刻,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悄然落地。
  二、主题学习,体验传统文化价值
  关于长度单位的数学文化已经根植于我们的生活,并时时影响着我们。而长度单位由来已久,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距离感”并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来探讨。
  我们进行了《“趣话”长度单位》主题学习。首先,老师先从“公制”单位入手,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整体感知这些长度单位有多长,然后介绍了中国古代人民计量长度使用的“寸、尺、丈”等“市制”长度单位,并使用软尺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知道现在沿用的“市制”长度单位,利用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书写姿势“三个一”训练学生的良好习惯。接着介绍了中国古代长度单位产生及发展的过程,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长度单位在每一个朝代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七尺男儿”、“男子汉大丈夫”的讲解更让我们耳目一新,最后通过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到底走了多少千米的计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老师就“有趣的长度标准”这个话题分享了中国及国外“长度单位”的发生及发展的历史,并指出了每个时期不同的度量长度的标准及单位。讲解了很多关于长度的单位,如:舍、庹、跬、咫、厘、毫、丝、忽、浔、码、英里、英寸等,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退避三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蛛丝马迹”、“咫尺之遥”等成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整堂课上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纷纷表示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希望以后还可以上这样的数学课。可见,学生喜欢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让他们体验到文化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古人探索数学文化的艰辛和毅力。
  三、联系实际,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计算工具的方便快捷使用,很多人认为书本中的数学知识只在应付考试,在生活中没有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数学教学要走出只教概念、只关注解题能力的小圈子,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文化课《圆的魅力》从“趣味汽车场”引入,探讨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然后,从建筑中的圆,植物中的圆,生活中的圆切入,知道了: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圆上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就最小,建筑物就更稳固;以舞台为圆心安排座位的结构,可以保证同一排各个座位至舞台的距离大致相等,而且灯光整体分布也更均匀;荷叶、向日葵是圆盘状能够充分接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井盖是圆形不会掉下去等等。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感受到圆的独特魅力。
  最后呈现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最早时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明清时代——现代。无论是人类的设计,还是大自然的天然存在,圆的魅力无处不在,而圆的概念的形成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实践的选择。
  数学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广泛积极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不为提高成绩,只为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让数学课堂不再单一,变得多彩,更接近生活,更接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领略数学文化带来的感动、震撼和启迪,感受“数学之美”,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 【发布时间】2021/4/5 20:58:46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