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在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的不到位等原因,引发了留守儿童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1.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2.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饮食无依,亲情空缺,?心理极不健康,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4.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1. 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 学习习惯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应用,一辈子享受不尽”。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
3.学习成绩落后。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4.学习环境差。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留守儿童自己要洗衣服、做饭,甚至干少量农活,学习时间减少了,有的因为临时监护人监护力度不够,又因留守儿童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环境影响,参加一些不良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比如: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2.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3.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4.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1)家庭监督学习力度的弱化。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其他任务,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监督,但外出务工的父母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或农忙季节回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的监督,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一味溺爱,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监督。
(2)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当前,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溺爱型,由于孩子平时缺少父爱母爱,祖辈想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二是严厉型,祖辈怕孩子学习搞不好,不好和儿子儿媳交待,所以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就是批评,甚至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三是放任型,祖辈认为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是打工,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3)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重要的辅导者,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难以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帮助,教育观念的落后使他们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成绩下降,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逃课,破罐子破摔,经常三五成群沉湎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学业。
(4)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代沟”。老人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造成沟通方面存在障碍,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一旦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下降,而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孩子的学习无疑会受到影响。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短期居住,关心他们的学习,使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家长,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其次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能选择一个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如老人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2)帮助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临时监护人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临时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不要溺爱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地溺爱,而要更多跟他们沟通,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其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监护人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
(3)家长与留守儿童加强联系。父母即使打工在外,也应努力创设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打电话或写信,条件比较好的,也可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或QQ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孩子的动态过程,及时给予指导、教育。“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所以尽可能利用利用节假日回老家看看或接孩子到务工所在地
其次,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重视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五、政府和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1.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记录袋。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教育。
3.开通“亲情电话”。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通过会议的形式,教师、监护人反馈交流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时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从而影响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5.建立家庭访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师爱去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对老师的依赖。
6.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7.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2(10).
[2]叶峰,周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状与对策,2010(5).
[3]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11(10).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1.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2.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饮食无依,亲情空缺,?心理极不健康,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4.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1. 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 学习习惯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应用,一辈子享受不尽”。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
3.学习成绩落后。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4.学习环境差。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留守儿童自己要洗衣服、做饭,甚至干少量农活,学习时间减少了,有的因为临时监护人监护力度不够,又因留守儿童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环境影响,参加一些不良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比如: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2.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3.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4.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1)家庭监督学习力度的弱化。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其他任务,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监督,但外出务工的父母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或农忙季节回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的监督,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一味溺爱,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监督。
(2)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当前,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溺爱型,由于孩子平时缺少父爱母爱,祖辈想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二是严厉型,祖辈怕孩子学习搞不好,不好和儿子儿媳交待,所以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就是批评,甚至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三是放任型,祖辈认为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是打工,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3)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重要的辅导者,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难以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帮助,教育观念的落后使他们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成绩下降,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逃课,破罐子破摔,经常三五成群沉湎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学业。
(4)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代沟”。老人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造成沟通方面存在障碍,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一旦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下降,而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孩子的学习无疑会受到影响。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短期居住,关心他们的学习,使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家长,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其次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能选择一个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如老人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2)帮助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临时监护人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临时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不要溺爱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地溺爱,而要更多跟他们沟通,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其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监护人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
(3)家长与留守儿童加强联系。父母即使打工在外,也应努力创设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打电话或写信,条件比较好的,也可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或QQ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孩子的动态过程,及时给予指导、教育。“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所以尽可能利用利用节假日回老家看看或接孩子到务工所在地
其次,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重视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五、政府和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1.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记录袋。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教育。
3.开通“亲情电话”。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通过会议的形式,教师、监护人反馈交流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时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从而影响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5.建立家庭访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师爱去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对老师的依赖。
6.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7.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2(10).
[2]叶峰,周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状与对策,2010(5).
[3]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11(10).
- 【发布时间】2021/4/5 20:59:36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