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数学属于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从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计算开始,这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较为枯燥。如何让小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数学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小学课堂中学具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以供斧正。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应用;教学效果
1.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与数学学具分析
数学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该课程较为抽象,由此学生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直寻求营造宽松、快乐、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并乐于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形象思维,对于色彩艳丽或新鲜奇特的事物更感兴趣。很多抽象思维都需要借助感性材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普通加减计算,若以动物/植物作为对象,则计算效果远好于单纯的数字计算。借助数学学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小学生们通过观察能够获得直观的印象,由此建立起相关的数学知识模型。数学学具能够让小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并掌握相关原理和应用方法。根据小学生爱动、爱玩、勤于思考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具与教学情境融合起来,从而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征较为吻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学具让课堂教学更为直观
直观的数学教具能够瞬间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观察,认真思考。整个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眼睛、耳朵、手等各个身体器官。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探索、询问各种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做到耐心、细心,并及时关注学生面目表情及语言变化情况。开始教学前,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让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演绎成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会油然而生。这些事物应具有可概括性,并能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以“平均分”为例,我们可以使用铅笔、粉笔、兵乓球等。将8个物品分别放入两个箱子,让大家思考有多少种放置方法,即:1和7、2和6、3和5、4和4。通过对比两个箱子中物品的多少,可以得出,只有4和4的情况下,两个箱子所放物品数量一样多。由此引出“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直观的实物结合到一起。学生们还可以简单的将“平均分”看做“一样多”,并得出“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你一个,我一个”。并让大家懂得,如果平均分为2份,则总数应该是双数(偶数)。
3.借助学具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学具不应拘泥于形式,应信手拈来,哪怕是小石子、树叶、花朵、豆子等等,都会让大家充满亲近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人民币的识别是一个传统的教学难点。但人民币的使用又属于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技能。在“人民币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模拟出菜市场或超市的购物情境,准备多种面值的纸币(或硬币),让大家购买明码标价的商品。学生们会乐于享受“花钱”带来的乐趣,应用人民币这一学具,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整体教学效果会有显著变化。
4.借助学具强化算理理解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华罗庚)。数学的本质是研究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的学科。作为自然学科,空间与数量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数学时,教师应将数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的基础上思考“形”,借助“形”理解“数”的内在关系。在上述过程中,合理应用学具能发挥促进作用,以减法“13-4”为例,退位与13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演示,以13根粉笔排成2排(10根、3根),然后将上述两排变成一排(13根),然后从中取走4根。此时,学生们就能清晰的看出退位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同样,我们可以用“破十法”进行计算,即:13的个位为3,此时可以将个位的3放置到一边,用十位的10个减去4,余数6,加上原来搁置的3,则结果为9。
5.借助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网络技术,更离不开团队协作。为提升人与人之间配合默契度,我们有必要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推行小组学习模式,有助于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并提升学生之前的配合能力。以协调、交流、合作、团结为主旨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有关圆锥与圆柱体积(同底等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将圆锥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体内,大家配合完成并记录刻度,最后进行交流、分析。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信任,提升了整体配合默契度。懂得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同样,对比柱体(高度相等的圆柱体、三棱柱、立方体)的承受能力时,我们可以给各组分配3张A4纸张和胶条等,让大家协作制作圆柱、三棱柱、长方体,然后在上面平放课本(同一种),观察三种柱体的承重大小,最终得出圆柱承重最大(柱子采用圆柱形的原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学具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我们选取学具时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保证学具的生活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合理选用学具,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保证数学课堂更为精彩生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应用;教学效果
1.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与数学学具分析
数学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该课程较为抽象,由此学生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直寻求营造宽松、快乐、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并乐于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形象思维,对于色彩艳丽或新鲜奇特的事物更感兴趣。很多抽象思维都需要借助感性材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普通加减计算,若以动物/植物作为对象,则计算效果远好于单纯的数字计算。借助数学学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小学生们通过观察能够获得直观的印象,由此建立起相关的数学知识模型。数学学具能够让小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并掌握相关原理和应用方法。根据小学生爱动、爱玩、勤于思考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具与教学情境融合起来,从而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征较为吻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学具让课堂教学更为直观
直观的数学教具能够瞬间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观察,认真思考。整个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眼睛、耳朵、手等各个身体器官。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探索、询问各种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做到耐心、细心,并及时关注学生面目表情及语言变化情况。开始教学前,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让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演绎成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会油然而生。这些事物应具有可概括性,并能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以“平均分”为例,我们可以使用铅笔、粉笔、兵乓球等。将8个物品分别放入两个箱子,让大家思考有多少种放置方法,即:1和7、2和6、3和5、4和4。通过对比两个箱子中物品的多少,可以得出,只有4和4的情况下,两个箱子所放物品数量一样多。由此引出“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直观的实物结合到一起。学生们还可以简单的将“平均分”看做“一样多”,并得出“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你一个,我一个”。并让大家懂得,如果平均分为2份,则总数应该是双数(偶数)。
3.借助学具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学具不应拘泥于形式,应信手拈来,哪怕是小石子、树叶、花朵、豆子等等,都会让大家充满亲近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人民币的识别是一个传统的教学难点。但人民币的使用又属于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技能。在“人民币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模拟出菜市场或超市的购物情境,准备多种面值的纸币(或硬币),让大家购买明码标价的商品。学生们会乐于享受“花钱”带来的乐趣,应用人民币这一学具,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整体教学效果会有显著变化。
4.借助学具强化算理理解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华罗庚)。数学的本质是研究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的学科。作为自然学科,空间与数量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数学时,教师应将数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的基础上思考“形”,借助“形”理解“数”的内在关系。在上述过程中,合理应用学具能发挥促进作用,以减法“13-4”为例,退位与13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演示,以13根粉笔排成2排(10根、3根),然后将上述两排变成一排(13根),然后从中取走4根。此时,学生们就能清晰的看出退位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同样,我们可以用“破十法”进行计算,即:13的个位为3,此时可以将个位的3放置到一边,用十位的10个减去4,余数6,加上原来搁置的3,则结果为9。
5.借助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网络技术,更离不开团队协作。为提升人与人之间配合默契度,我们有必要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推行小组学习模式,有助于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并提升学生之前的配合能力。以协调、交流、合作、团结为主旨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有关圆锥与圆柱体积(同底等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将圆锥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体内,大家配合完成并记录刻度,最后进行交流、分析。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信任,提升了整体配合默契度。懂得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同样,对比柱体(高度相等的圆柱体、三棱柱、立方体)的承受能力时,我们可以给各组分配3张A4纸张和胶条等,让大家协作制作圆柱、三棱柱、长方体,然后在上面平放课本(同一种),观察三种柱体的承重大小,最终得出圆柱承重最大(柱子采用圆柱形的原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学具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我们选取学具时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保证学具的生活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合理选用学具,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保证数学课堂更为精彩生动。
- 【发布时间】2021/4/5 21:02:24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