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整数除法教学目标内容与教材特点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整数除法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新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布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既有“共同目标”,又有“阶段目标”。还需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化为每一课的课时目标,处理各种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科书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与传统教材相比,有许多优势,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只要辩证地分析、理智地选择,再结合具体情况,就一定能找到突破难题的新路径。
【关键词】 整数除法;教学目标;教材编排
整数除法是学习各种涉及除法运算的基础,同时学好整数除法可以方便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整数除法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在义务教育新课程中,整数除法的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的内容。深刻理解这三方面内容是教师教好整数除法的重要前提,如何理解和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了解整数除法的教学目标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与整数除法及其相关内容设置的目标体系如下:
(一)学段目标
第一阶段(1-3年级):体验从日常经验中提取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并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
第二阶段(4-6年级):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了解亿以内的数字,了解分数、百分比和负数的含义,并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给出探索对象的隐藏定律,使用方程式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并求解简单的方程式。
(二)每个阶段的内容目标
第一学段中数的运算:①可以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以及三位数与一位数相除。②结合具体情境能进行估算,并阐述估算的具体过程。
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①能笔算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三位数与两位数相除。②在特定情境中以及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中,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在内容方面,减少了许多计算的要求。
二、了解整数除法的教材
(一)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特点
从整数除法的编排顺序来看,北师大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接触“除法”,紧跟着是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而人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册才开始出现“除法”,接着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从两个版教材的标题来看,北师大版教材用符合学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命题,一个内容一个标题,“分”字是最明显的体现,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分香蕉等课题。但只从课的标题不能清楚地看出每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需把教材浏览一遍才能知道每节的主要内容。人教版教材用教学的内容来命题,这样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把握本堂课的重点来分析教材。但是人教版的课题没有北师大版教材细致。
(二)两个版本教材的共同特点
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都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点:
其一,在“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两套教材都体现了以下特点:1.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2.鼓励运算方法多样化;3.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笔算技能;4.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估算的水平。
其二,改变传统数学教材“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特点,“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的特点比较明显。在编排上以情景导入替代了教材中的准备题和复习题,以主题的呈现方式替代了老教材的知识单元体系。
三、举例分析整数除法单元教学内容
(一)口算
本单元口算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会口头计算整十、几百几十的数与整十数相除( 商一位数)。
这部分口算是除法笔算的基础,应该勤加练习,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本单元第一节《买文具》,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水平迁移来探究口算方法。但这节课知识容量过大,安排不太合理。如:口算习题中包含的内容有六个方面,而其中两个例题呈现的都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特别费力。
教材中没有单独出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例题,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笔算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买文具》一课的课堂中,可以先安排这样的题目进行抢答:
环节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口算):40÷2 50÷2 45÷3 192÷3 245÷6 500÷8 这样起到复习的作用。
环节二:用教材情境引出问题,“每个书包20元,80元可以买几个书包?”之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也会提出口算的方法,也是学习口算的好时机。
(二)估算
例如:共有240本书,1)每包40本,需要捆多少包?2)每包50本,需要捆多少包?还余多少本?
这道题对于估算意识的培养有其现实的意义。但是,学生会怎么做呢?每包40本,可以用上述口算四种方法中的一种得出商。而每包50本,240÷50,如果包5包,一共有250本。而题目共有240本,只能少包1包,即是4包。引导学生这样去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从而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重要的是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估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而在教学中该怎样处理呢?浙江省功勋教师钱金铎说:“估算的现实目的是帮助模糊地解决问题,确定答案的一个区域。”所以,上述的题目只要学生知道肯定比5包少就可以了。从教材上来看,本单元只安排了这么几道题目较难达成估算的目标,这是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对估算意识的培养。
总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对新问题、新思路的认识、探索都需要一个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的地方不少。整数除法的教学目标比较具体,但是要恰当地处理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大;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各种计算方法需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只要辩证地分析、理智地选择,再结合具体情况,就一定能找到突破难题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马鹏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 整数除法;教学目标;教材编排
整数除法是学习各种涉及除法运算的基础,同时学好整数除法可以方便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整数除法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在义务教育新课程中,整数除法的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的内容。深刻理解这三方面内容是教师教好整数除法的重要前提,如何理解和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了解整数除法的教学目标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与整数除法及其相关内容设置的目标体系如下:
(一)学段目标
第一阶段(1-3年级):体验从日常经验中提取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并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
第二阶段(4-6年级):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了解亿以内的数字,了解分数、百分比和负数的含义,并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给出探索对象的隐藏定律,使用方程式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并求解简单的方程式。
(二)每个阶段的内容目标
第一学段中数的运算:①可以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以及三位数与一位数相除。②结合具体情境能进行估算,并阐述估算的具体过程。
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①能笔算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三位数与两位数相除。②在特定情境中以及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中,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在内容方面,减少了许多计算的要求。
二、了解整数除法的教材
(一)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特点
从整数除法的编排顺序来看,北师大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接触“除法”,紧跟着是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而人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册才开始出现“除法”,接着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从两个版教材的标题来看,北师大版教材用符合学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命题,一个内容一个标题,“分”字是最明显的体现,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分香蕉等课题。但只从课的标题不能清楚地看出每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需把教材浏览一遍才能知道每节的主要内容。人教版教材用教学的内容来命题,这样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把握本堂课的重点来分析教材。但是人教版的课题没有北师大版教材细致。
(二)两个版本教材的共同特点
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都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点:
其一,在“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两套教材都体现了以下特点:1.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2.鼓励运算方法多样化;3.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笔算技能;4.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估算的水平。
其二,改变传统数学教材“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特点,“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的特点比较明显。在编排上以情景导入替代了教材中的准备题和复习题,以主题的呈现方式替代了老教材的知识单元体系。
三、举例分析整数除法单元教学内容
(一)口算
本单元口算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会口头计算整十、几百几十的数与整十数相除( 商一位数)。
这部分口算是除法笔算的基础,应该勤加练习,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本单元第一节《买文具》,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水平迁移来探究口算方法。但这节课知识容量过大,安排不太合理。如:口算习题中包含的内容有六个方面,而其中两个例题呈现的都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特别费力。
教材中没有单独出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例题,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笔算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买文具》一课的课堂中,可以先安排这样的题目进行抢答:
环节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口算):40÷2 50÷2 45÷3 192÷3 245÷6 500÷8 这样起到复习的作用。
环节二:用教材情境引出问题,“每个书包20元,80元可以买几个书包?”之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也会提出口算的方法,也是学习口算的好时机。
(二)估算
例如:共有240本书,1)每包40本,需要捆多少包?2)每包50本,需要捆多少包?还余多少本?
这道题对于估算意识的培养有其现实的意义。但是,学生会怎么做呢?每包40本,可以用上述口算四种方法中的一种得出商。而每包50本,240÷50,如果包5包,一共有250本。而题目共有240本,只能少包1包,即是4包。引导学生这样去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从而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重要的是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估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而在教学中该怎样处理呢?浙江省功勋教师钱金铎说:“估算的现实目的是帮助模糊地解决问题,确定答案的一个区域。”所以,上述的题目只要学生知道肯定比5包少就可以了。从教材上来看,本单元只安排了这么几道题目较难达成估算的目标,这是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对估算意识的培养。
总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对新问题、新思路的认识、探索都需要一个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的地方不少。整数除法的教学目标比较具体,但是要恰当地处理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大;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各种计算方法需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只要辩证地分析、理智地选择,再结合具体情况,就一定能找到突破难题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马鹏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 【发布时间】2021/5/8 9:43:24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