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

 

【作者】 田 婉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精读或略读,也不同于篇章阅读,它是一种深度阅读,要求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应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随着高中语文课标的修订,语文核心素养备受关注,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是“整本书阅读”,这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有效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两大亮点:一是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概念,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书讨论的“整本书”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指对全书结构的通盘把握和对全书内容的全面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书”是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本文从师生共读、讨论交流、成果展示三方面进行阐述,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融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实现自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师生共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课程标准建议、教材规定或中高考要求,教师便能确定师生需要共同阅读的书目。这种情况下,许多语文教师会遇到学生不喜欢阅读指定书目的问题,有些书目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在网上发起“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发现,《红楼梦》竟然高居榜首,四大名著尽数在列。学生对阅读书目感到疏远、提不起兴趣,是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遭遇的问题。
  如果师生共读的过程中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学生会因为懂得而真正喜欢上一本书,并且逐步提高阅读品位。
  从操作层面来看,师生共读一本书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读书目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之中发现未知的新知识、新视角、新领域,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基于学生对于流行文化及网络文化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网络游戏、动漫文化、电影剧情以及畅销书中寻找文学名著的原型,并将它们建立起联系。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作的影响力,如莫言的《红高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等,或邀请高年级已经阅读过这些著作的学生进行推介。也可从书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几个鲜明的形象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田园式风景。或引用书中的美文片段,经典诗句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总之,激起学生对新书阅读的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教师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让阅读兴趣更加浓厚。
  二、讨论交流
  来凤华老师在推动学生阅读的过程提出包括“读”“思”“议”“写”“拓”五个阶段。“读”是自读;“思”是在读的过程当中思考、品味、揣摩,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生发的问题梳理出来;“议”是通过讨论,消除疑难,分享思想成果;“写”是把阅读的思考通过文字固化下来;“拓”是深化拓展,在更广阔的视野上观照作品。
  讨论课的教学设计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看看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核心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整合打包。例如,关于《老人与海》,一个班的学生提出了85个问题,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老人为什么老梦到狮子,老人为什么老念叨孩子,老人为什么老提到棒球,为什么书名不叫《老人与鲨鱼》而叫《老人与海》。教师把四个问题放到课堂上,每个小组认领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分享、总结。第二类是教师凭借自己既有的文化视野、认知水平对作品产生自己的领悟和解读,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作为平等的阅读主体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对话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也有其局限——对话双方往往都有同样的视野局限无法跳出。每当这时,就应该撇弃低效的对话模式,收集资料看看别人怎么说、专家怎么说。比如在《说“木叶”》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第二段)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第二段)
  可见简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第二段)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第五段)
  仔细读这些句子可以发现,它们的表述不够严谨,我们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究竟是少见还是无人过问呢?遇见“树叶”真的就简称为“叶”吗?于是,我们可以确定探究的论题“古典诗歌中‘树叶’是否少见”,然后搜集资料,我们可以直接查询古典诗歌数据库,也可以先查查前人的相关论文,可以查到一篇论文指出:“《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落木在《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在《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在《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三、成果展示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通读评点批注后,可以通过读书会、写心得等方式交流讨论意见,解惑答疑,补充完善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最后写读书笔记、随笔写作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我指导学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采用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认真阅读《红楼梦》并做好读书笔记,认真记录阅读中的疑惑之处并尝试对自己最喜爱之处加以点评。事实证明,没有这种硬着头皮通读全书并不断通过笔记整理阅读体会的经历,学生就很难形成阅读整部书的能力。
  这些读书笔记是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重要的学情资源。教师应课前浏览、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并且做出详细的批阅后记,整理学生的问题及心得。对于个别性的问题直接在笔记中与学生笔谈或当面解说,对于关键问题应专门在选修课上重点释疑;对于学生的精彩点评或印发给学生或由作者在课上发言阐释。
  教师与学生在一起读“红楼”、品“红楼”、评“红楼”,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随笔写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质疑问难的结果;
  (3)学生围绕特定主题所开展的深度研究。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感受着数百年前人物的恩爱悲欢、人生百态,他们又用自己的笔记下了那独特的感受和不乏深刻的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我们有目共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书籍给予人们的,不只有知识,还有才智和勇气,开卷有益,让我们徜徉书海,尽情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3]许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探索与学理思考[M].华文出版社,2019.
  [4]来凤华.整本书阅读的思与行[J].基础教育课程,2016(11).
  [5]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8):86-87.
  [7]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 【发布时间】2021/5/8 10:35:51
  • 【点击频次】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