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音乐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音乐有丰富的情感和创造性。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是每一个音乐老师都要重点研究的部分。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小学生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本人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审美教育目标相结合,赋予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1.情感性 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该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表现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产生音乐表现得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实践性 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艺术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是切实体现音乐学科教育特点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的需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奏、律动、舞蹈音乐创作等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方式,充分运用人体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综合反映,以提高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的效率。
4.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特点,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思想。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地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音乐接受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通过游戏、歌舞等形式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天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通过做游戏和歌舞等表演形式,使学生感受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形式将音乐旋律、节奏、情感等完美展现。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较为脆弱,而小学教育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影响一生。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学生不断进步。首先,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让学生学会享受自己的创造成果。其次,对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赞扬和默许,以促进学生在音乐创造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最后,对表现一般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认可,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成果中的优点,给予适当的表扬。不能单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时,教师要遵循欣赏学生能力和激发学生潜力为重要指向,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提升。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总之,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教师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音乐教学和落实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给学生以音乐智慧的启迪和音乐道路的铺垫,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小学生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本人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审美教育目标相结合,赋予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1.情感性 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该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表现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产生音乐表现得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实践性 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艺术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是切实体现音乐学科教育特点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的需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奏、律动、舞蹈音乐创作等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方式,充分运用人体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综合反映,以提高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的效率。
4.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特点,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思想。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地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音乐接受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通过游戏、歌舞等形式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天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通过做游戏和歌舞等表演形式,使学生感受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形式将音乐旋律、节奏、情感等完美展现。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较为脆弱,而小学教育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影响一生。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学生不断进步。首先,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让学生学会享受自己的创造成果。其次,对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赞扬和默许,以促进学生在音乐创造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最后,对表现一般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认可,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成果中的优点,给予适当的表扬。不能单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时,教师要遵循欣赏学生能力和激发学生潜力为重要指向,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提升。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总之,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教师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音乐教学和落实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给学生以音乐智慧的启迪和音乐道路的铺垫,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1/5/8 10:50:15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