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作者】 李树君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泰安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就要加强文化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改革新课程所需的要求,也是时代所必须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美德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教师应充分研究教科书的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来源、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春酒》这篇课文写到了我国农历春节的相关习俗。笔者以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家里通常都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笔者乘机抛出另一个问题:“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春节的来历是什么呢?”学生一脸懵懂,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是由上古的原始信仰、祭祀、天象以及历法等演变而来,古人根据历法确定了四季轮回的起点和终点,进而确定了“年”的概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能够更容易理解这篇课文,也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们会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学生吸纳懂礼知礼的良好品德,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一次主题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让学生搜集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故事,然后拿到课堂上分享,比如: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仲由百里负米、郯子鹿乳奉亲、董永卖身葬父等,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礼仪文化。通过参加这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传统的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对于当代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
  教师将传授传统思想文化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这篇古文时,我们看到了广为流传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的内容。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以权势高低来分类,而是要时刻坚守自己内心的正义,这几句话鼓舞了后世众多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守本心的座右铭。在今天,这几句话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行事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笔者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人,胸怀天下,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坚守自己内心的正义,不忘初心,进而在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对身心发展处于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四、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
  传统民俗文化为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提供了许多规范和基础,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民俗,学习这类课文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在江南民间盛行的举行迎神赛会时上演的社戏,它是一种民俗活动。学生了解了社戏的由来以及人们在庆祝社日时的习惯,了解了江南地区的民俗风情,然后与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民俗进行对比,进而深刻理解传统民俗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厚的情感。
  五、传统伦理文化的渗透
  传统伦理文化是我国古代遵循各种关系处理的规则,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行为准则,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良好的指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伦理和文化,强化各自的行为规则。
  例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植树的动力,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凭借一己之力种满了树,让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在分析这篇课文的主旨时,笔者说道:“由于人类的过度活动,地球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教师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传统伦理文化,可以恰当地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大众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有力证明。现代青少年需要了解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把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潜在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有博古通今的视野,知礼义的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发布时间】2021/5/8 15:32:26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