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阅读兴趣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

 

【作者】 罗薇琳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通过开展多种阅读形式,使其能选择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多种辅助技巧,养成多种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兴趣;方法;习惯;能力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同时,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不同的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长时间的阅读容易疲劳,尤其是阅读抽象的材料更容易疲劳。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数学内容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运用多种阅读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朗读和默读 
  正确、流利、完整地读题是解答数学的前奏。读题,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可朗读,亦可默读。课堂上通过朗读能让学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加快对所学的理解,把教学的内容尽快注入脑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好动,注意力差不易集中,采用朗读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弄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很快找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而且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中、高年级对一些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公理等进行朗读,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应采用朗读和默读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2.分绝色读
  从阅读的人数看,阅读可分为个人读和集体读。让个别学生读,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来讲,也起到了“治懒”的作用,读题者全神贯注,比起听老师和大家读,更新异刺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集体读既调动了每个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指名、开火车、分角色读等个人读,或小组分读、男女分读、全班读等集体读的形式有效结合,扣动着每个学生的心弦,提高阅读效果。 
  3、课内外读 
  从培养阅读的能力的时空上看,课堂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将阅读活动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堂内容,以不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使阅读活动自然的贯穿其中。讲授新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自己预习的内容以及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想法,看有哪些内容是理解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不正确,应注意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等等。在复习课时,可以锻炼学生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组织性策略、精制化策略等阅读策略都可以在复习课上加以训练。例如,可以开展了以阅读为载体的数学课外活动,如“谁是预习小能手” “谁是高明医生”“比眼力”“写数学日记”“数学故事会”。再如,把教室的一角装饰成“数学墙角”,引导学生去阅读有关的数学书籍、杂志,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信箱、学习经验交流等等。阅读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阅读”,为之教师要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注重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贝尔纳说过:“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要取得阅读的良好效果必须要有好的阅读方法,然而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指导培养的。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给予他们科学的、有序的指导,使之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从“不会读”到“会读”甚至到“乐读”。 
  1、重点读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学生很难理解。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将重点内容、难点、关键内容圈划出来,多读几遍,理解其含义,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解决问题。像“同圆的半径相等”中的“同圆”一词;“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中的“总是”一词;“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的“末尾”一词等。老师就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分组读,个人读进行重点读、多读,使学生领悟蕴涵其中的意思。
  2、比较读  比较读就是通过读来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应用在知识形成的巩固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后,大部分学生对这两类题目不能很清楚的分辨。我就同时出示这两类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长240千米,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几个小时?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反复读,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解题错误也随之减少。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3、释疑读  释疑读就是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疑问,从而通过读来解决疑问。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让学生将阅读与释疑结合起来,读中明义,理解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几个典型的例子。通过释疑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运用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眼、手、脑并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学生阅读时让其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划一划、注一注等多种辅助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找一找  通过找文中重点词、关键词、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通分”这一概念时,可引导学生标出“异”、“相等”、“同”几个重点词语,然后加以讨论理解,再结合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了解“什么是通分”、“怎样去通分”。解决问题中经常碰到“增加了”、“增加到”、“相向而行”、“照这样计算”、“降低”、“除”等数学术语,,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试着加以阅读理解,教师可适时地给予点拨。学生只要能够明白题目中术语的意义,问题也就算迎刃而解了。
  2、划一划  对内容进行一般分析理解,对重要内容、数学术语和自己不懂的和感到含糊的地方作上自己规定的符号。(如用“——”划出直接相关的条件,用下边线 划出问题,用○圈划出关键的字词。这一点我在五年级的七班和八班做过这样的实验,五(七)班学生用勾划法后失误率只有15%,而没有用勾划法的五年级八班失误率有时会达到75%,因此可见勾划重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小学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多种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题目理解,还能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是学生掌握、获得数学知识的金钥匙。 
  1.边读边想的习惯  阅读不能“矮人看戏”,贪图热闹、新奇,走马观花。要学会品“味”,即熟读与精思相结合,读中有思,边思边读。数学语言抽象、严谨,数学思想隐而不显,数学方法奇诡多变,因此,读时切忌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要字斟句酌,咬文嚼字,读出“平淡”下的“深刻”来。不仅仅要眼到、口到、手到,更要心到,将之读懂、读透。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读想结合,加深理解,养成“一阅即读加思维”的读书方式。
  2.边读边记  边读边记指要求学生看一遍阅读材料后就复述,看记住多少,促使学生其中注意力。我任教数学十多年来,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对题目只是粗略地看看,读题时一目十行,不能细致地观察、分析、理解题意,造成丢题,看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漏掉题目要求等多种情况,答案自然就不正确了。如果经常训练学生在默读后,能把所看到的内容准确表达地出来,如果一遍默读达不到要求,就再默读一遍,直到默读后,能把看到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为止,那么学生的记忆力及阅读能力提高就非常的显著。 
  综上所述,数学语言是用形式化的符号反映现实世界中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只有掌握一定数学阅读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通过开展多种阅读形式,使其能选择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多种辅助技巧,养成多种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学会学习,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罗薇琳,小学高级教师。1992年参加教育工作,现在灵山县第六小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本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尽职尽责。长期担任小学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任教的班级取得很好的教学成积,多次获得县、市级六年级检测一等奖。
  • 【发布时间】2021/5/8 15:58:06
  • 【点击频次】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