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

 

【作者】 何锡恳

【机构】 广西灵山县三隆镇关塘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农村小学如何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融入生活?是我们每个农村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亲近生活,引导学生爱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坚持数学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亲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有关数学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例如:我在教学生认1到10的数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那些事物是10以内的,各是多少?有的说我家有3个人,有的说我家有8只鸡,有的说我家有10头猪······通过交流,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用于生活,从而激起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学数学
  数学参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蕴涵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切实体会到1米,100米,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联想生活画面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包装,勾勒出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间加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李老师带8个男同学和6个女同学去植树,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8+6=14(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李老师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模拟生活情景学数学
  模拟的生活情景可以拉近数学知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调动他们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数学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到商店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有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我们农村小学也可以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融入生活。
  • 【发布时间】2021/5/8 15:59:10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