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作者】 林庆芬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乡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有关思维的学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要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数学教学来说,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对教学过程的细化优化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是十分关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风格;学生特点;创设情境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更是调动学生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开发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课堂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教授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以及记忆的能力,还能快速了解学生知识的欠缺和不足。教师可采用有效的提问和引导解答,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巩固所学的知识,开拓学生的大脑并启发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这样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学习能力,又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以及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和学生之间有交流互动,通常都会使用提问的方法。提问在任何一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研究课堂中如何提升提问的效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紧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整个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起领导作用,在教学提问中发挥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能力的教师可以设计出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课堂提问,贴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至最大。相反,能力较低的教师在提问的时提出超过或低于该层次水平学生,会打击或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使得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降低,浪费了课堂时间。因此,每一位教师要想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应先从提升教学能力这一角度入手。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从事多年教学的经验来看,笔者觉得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以下这些能力。
  (一)优良的教学风格
  一个拥有优良教学风格的教师必然会在课堂中提出有效问题给学生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保持优良的、稳定的教学风格,比如最好不要使用方言进行提问,而是要采用普通话将问题描述清楚。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明白教师提问的内容是什么。同时,教师要尽可能降低在描述问题时使用口头禅的频率。否则很容易使得学生对问题理解造成障碍,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干扰,从而使提问无法发挥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抽象概念问题,教师在描述问题时,最好使用肢体语言。因此,一位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是可以在其一句话、一个动作中反映出来。另外,注重细节的教师一般也都有着良好的教学风格。这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学生听课热情都比较高涨。与此相对应地,学生上课更容易专心听课,也就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也就从这里体现出来了。
  (二)具有关怀精神和责任感
  一个拥有关怀以及责任感的教师对自己开展的教学工作是十分自信并且积极的。当然,他们也十分关心自己的学生,和学生相处也会更为融洽。在相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碰到的难题。教师在这个相处过程中会渐渐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时间来完成“因材施教”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问
  教师如果想要在有限的课堂中达到这期间的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做到“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好庄稼种在节令上”,对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提问。教学重点建构起教学内容。但是,这些难点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教师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提问就会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向,养成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了解巩固其他的知识,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有了这些那就会更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提问的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
  (一)对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提问
  数学的逻辑思维表现的外在的形式是数学方法。[2]一般所说的运用准确合理的数学方法来解答问题,实际上就是运用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在领悟。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授数学解题方法,同时也要向学生回答有关数学解题方法的提问。例如,在几何题中,添加辅助线是解决一些几何数学题的常用也比较重要的方法。然而,使用这种方法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中留出充分的时间来向学生进行提问,在提问过程中转变学生形成的思维定式,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走,指导学生合理添加辅助线,快速解决难题。
  (二)就教学的发散点进行提问
  在教育知识中,发散指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关键点进行拓展。[3]有些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教授超出教学大纲的部分。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反。合理引入一些课外问题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感。这样,当学生解决问题后,老师便会有一种教会学生的成就感。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另一方面,教师经常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对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发散性的问题,开拓学生大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问题要创良好设情境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数的幂这一节课时,提出“2的25次方是多大?”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不怎么感兴趣。这时教师可换一种提问方法,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假设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传给不知道此谣言的两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递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起先,谁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但经过认真运算,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接着再向学生提出“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手机的内存从小到大有16G、32G、64G、128G,这些数:16、32、64、128与数字2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可得“2×2×2×2=2=16,2×2×2×2×2=2=32,2×2×2×2×2×2=2=64,2×2×2×2×2×2×2=2=128”,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联系的,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了,就不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了。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从而为学习一个数的幂做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针对特点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巧妙的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点,初中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具有这个年龄阶段很特别的地方,如追求标新立异以及性格叛逆等,感性,贪玩,意志力差。教师需要摸清学生的这些特质来针对性地在课堂上提出具体的问题。
  (一)适合中学生特点的问题背景
  一个好的问题一般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形成的。问题的背景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较为熟悉的问题背景,要接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提问。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形状和大小全部相同的物体来让学生认识全等图形,之后再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每个教师只要认真设计课堂提问,就能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在合适的时候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古代战争中往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而取得成功。与之相似的是“天时”在课堂教学也很重要。教师要在合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要依据该次课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也要按照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设计提问。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习状态好、最有效率的时候学习重难点知识,那就要求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问题。教师可用一些较为新颖有趣和发散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状态不好的时候。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依然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究的。提问的目的是在师生交流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的探究中,教师要尝试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更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鲁闯.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2020,(24):198.
  [2]陈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对策[J].神州,2020,(18):221.
  [3]陈秋香.以课堂提问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0):73-74.
  • 【发布时间】2021/5/8 15:59:24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