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作者】 廖秋琴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是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与合作交流的基础。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数学语言的不可读性,造成了阅读数学教材的困难。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习质量不高。所以掌握数学教材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学生阅读;阅读课本;数学知识;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源泉,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程序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程序,用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编写的。只有认真阅读课本,才能真正学懂课堂所学知识。阅读课本中的例题、图解、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说明和应用题的文字,以及各种形式的习题,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注意数学课本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解答。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培养和指导。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布置探索性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广泛,包括概念、各种计算、图形的认识、作图、实地测量、文字叙述题、应用题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中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因此,在数学阅读中常需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交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一。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对于已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都要求他们预习,探索新知识。布置预习必须做到:范围清楚、要求明确、思考题布置恰当、检查认真。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预习要求是:通过看一看、拼一拼、算一算、想一想,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一要求,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并设计了以下实验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看一看、拼一拼、算一算、想一想:①从课本中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下来,拼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并求出拼成的图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②剪下来的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要完全一样?③拼成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④拼成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⑤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试做“试一试”、“练一练”。讲授新课前先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以上问题理解如何、应用如何,为讲授新课铺平道路。
  二、课内进行理解性的阅读
  1.放手阅读,注意引导。阅读中的“放”就是让学生仔细读、充分读、带着问题读完本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读前,老师要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动脑、动手,注意那些重点、关键和疑难之处,动手圈圈、点点、批批、划划。对例题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引”则意味着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予必要的介入、引导和点拨,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展开数学学习。阅读中的“引”就是要把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到点子上来。这个“点”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先提出学习这部分内容要与“整数除法”进行对比,接着由学生自己阅读例题,在重要和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组织他们进行分析讨论,通过阅读例题,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做,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规律。但对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不够理解,这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引导学生看例4,围绕“在12÷5中,整数部分还余下2,用5去除是否分得一个1?余下的2添0后,表示20个几分之一?商的小数点点在哪儿?还有,在5÷6中,用5除以6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商的小数点又该点在哪儿”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面对这些新问题兴趣很浓,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这些算理问题,进而总结出计算法则。实践证明,这样一“放”一“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比单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法效果要好的多。总之一句话:“放”在当放时,“引”在当引处。
  2.认真辨析,重点熟记。数学语言是一种文字兼数学符号的结构,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和文字的运用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因此,数学阅读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的扩大和提高,特别是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认真辨析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下转第85页)(上接第86页)掌握小数的性质了。讲完新课,布置作业前必须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本,着重辨析概念、定律、法则、性质、公式和重点叙述部分的关键词语,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下来。此外,还可用错例让学生判断改正。如在讲“数的改写”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错例“12650000米=1256万千米”,问学生这道题对不对?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发现是错的。应先将“米”转化为“千米”后再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学生经过认真辨析,不但巩固了刚学的知识,还发展了数学能力。
  3.课中巧妙设疑,深化新知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不教。”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学各种所需知识。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甚至许多学生上尝课后都不知道教师讲的内容是在教材的第几页,属于哪个知识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妨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要改变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教材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阅读教材的效率,对数学教材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从旧的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提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先让学生默读一遍,然后教师设问:“同时乘上或除以”怎样理解?“相同的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要零除外呢?这些质疑,即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再要求学生把“比的基本性质”加以比较,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也能激起学生思考释疑,探究答案的中驱动力,激发再次阅读教材的兴趣,可以顺利地解决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三、及时组织巩固性阅读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组织学生及时阅读复习,一般要求学生读三遍书做三件事:做练习前读一遍书,注意例题的特征、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完练习后再读一遍书,看看练习是否做对,思路、方法、步骤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订正;最后又读一遍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有关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听、记、做,而不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题目及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有关内容,更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想要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科阅读,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有待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每一位教师去尝试、探索、改进,并加以推广。
  • 【发布时间】2021/5/8 16:03:12
  • 【点击频次】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