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第一要素。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所以对于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化节奏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 小学生;音乐;节奏感;培养;律动
音乐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引入了节奏训练方面的内容,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开展,这对于学生理解音乐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所以对于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化节奏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表现力。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和朗诵的方式,或者借助肢体动作语言,再就是运用打击乐器,这都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强化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一、结合生活现象和朗诵,增强学生的感受
最美的节奏总是蕴含在大自然和生活之中,加强音乐节奏训练就要让小学生细心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节奏之美。来自大自然中的节奏之美,如:清晨的鸟叫,风吹树叶的律动,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动物的奔跑声等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音乐节奏。还可以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奏之美,比如远方汽车的鸣笛声,工人的喊号声,机器的转动声等等都是生活中的节奏之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小学音乐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知识和兴趣,运用更为直观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节奏。节奏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去诱导和启发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动”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符时值。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洗手绢》的教学中,洗手绢这样的劳动行为就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进行模仿,学生们可以说出洗手绢的动作,在音乐中找到节奏,像这样的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会让学生内心对节奏感有个更加深刻的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儿歌朗诵掌握节奏,比如对于《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歌词的朗诵,体会其中深厚的爱国情感,并且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有助于找到节奏感。
二、借助肢体语言,结合声势和律动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通过身体器官动作这种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就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在音乐声中开展各种游戏,这样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并且让他们更好的体验和表现节奏,实现节奏感的培养。
(一)声势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声势就是一种简单的节奏组合活动,主要包括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儿童借助这样的身体动作,可以对不同音色进行更深入的感受。比如《拍手拍手》就是一首典型的声势歌曲,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动起来,在唱歌的同时也配合做拍手动作,这样的口和手的搭配,对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富于动感的音乐风格,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新时期的好少年。
(二)律动
律动也是一种借助简单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方式,在让学生欣赏歌曲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根据歌曲内容和音乐强弱快慢设计动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头、肩、手、腰、脚等都活动起来,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中,他们的学习情感得到极大了满足,对音乐的表现力逐渐增强,有助于对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体态律动法是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运动进行的节奏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体态律动法能够使学生在肢体动作中充分感知节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教师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拍击、跑步、单足跳、双足跳、摇摆、走跳等肢体动作来体现心中的节奏,这样的节奏感培养方法既简单,又增强学生自身实践体验,可以达到良好的节奏感培养效果。比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时候,就可以模仿军人走正步的动作,感受那种斗志昂扬的状态,体会节奏强烈的乐曲。再比如,在学习《嘀哩嘀哩》这首歌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自由飞翔的动作,感受春天到来时候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肢体动作,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学生在这样的节奏训练中,音乐素养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乐器进课堂,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还需要回归到乐器和音乐中去,将乐器引进课堂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不同乐器的感知能力,还可以使小学生在乐器击打中深入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把打击乐器引进课堂,把以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用三角铁、沙球、双响筒、铃鼓、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教师可以先把全班分成口读节奏组、手拍组、脚走组及各打击乐器组,各个小组分别练习,然后进行合奏,在合奏中深入感知节奏之美。老师也应适当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中更为隐蔽的节奏韵律,进而提升学生的节奏素养和能力,深入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
乐器的演奏运用对于强化学生的节奏感有着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打击乐器来说,通过敲击所发出的声响非常清脆响亮,这对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会充满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引导学生探索音乐节奏有很大帮助。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打击乐器,在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让学生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了解其声音特点,学习其演奏方法。随着年级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生活中一些常见材料制作打击乐器,进一步发展他们参与音乐节奏训练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在《龙咚锵》歌曲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锣鼓、镲的喧闹声,就会感受到过年期间一片欢庆的气氛,课下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不如用纸盒代替小鼓,在矿泉水瓶中装入小石子代替鼓锤,然后可以组织学生编导出打击乐伴奏曲。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学习,获得了成功体验,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得到了调动,节奏感不断的强化。
节奏是音乐中的要素,从小掌握好节奏,会用节奏,即兴创作节奏,是音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音乐。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引导他们去听、去唱、去演,这样一定会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高,在未来会更加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丽娜.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新校园(阅读),2015,10:96.
[2]温立凤.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方法剖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50-51.
【关键词】 小学生;音乐;节奏感;培养;律动
音乐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引入了节奏训练方面的内容,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开展,这对于学生理解音乐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所以对于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化节奏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和表现力。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和朗诵的方式,或者借助肢体动作语言,再就是运用打击乐器,这都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强化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一、结合生活现象和朗诵,增强学生的感受
最美的节奏总是蕴含在大自然和生活之中,加强音乐节奏训练就要让小学生细心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节奏之美。来自大自然中的节奏之美,如:清晨的鸟叫,风吹树叶的律动,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动物的奔跑声等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音乐节奏。还可以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奏之美,比如远方汽车的鸣笛声,工人的喊号声,机器的转动声等等都是生活中的节奏之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小学音乐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知识和兴趣,运用更为直观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节奏。节奏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去诱导和启发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动”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符时值。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洗手绢》的教学中,洗手绢这样的劳动行为就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进行模仿,学生们可以说出洗手绢的动作,在音乐中找到节奏,像这样的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会让学生内心对节奏感有个更加深刻的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儿歌朗诵掌握节奏,比如对于《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歌词的朗诵,体会其中深厚的爱国情感,并且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有助于找到节奏感。
二、借助肢体语言,结合声势和律动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通过身体器官动作这种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就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在音乐声中开展各种游戏,这样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并且让他们更好的体验和表现节奏,实现节奏感的培养。
(一)声势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声势就是一种简单的节奏组合活动,主要包括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儿童借助这样的身体动作,可以对不同音色进行更深入的感受。比如《拍手拍手》就是一首典型的声势歌曲,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动起来,在唱歌的同时也配合做拍手动作,这样的口和手的搭配,对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富于动感的音乐风格,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新时期的好少年。
(二)律动
律动也是一种借助简单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方式,在让学生欣赏歌曲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根据歌曲内容和音乐强弱快慢设计动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头、肩、手、腰、脚等都活动起来,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中,他们的学习情感得到极大了满足,对音乐的表现力逐渐增强,有助于对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体态律动法是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运动进行的节奏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体态律动法能够使学生在肢体动作中充分感知节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教师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拍击、跑步、单足跳、双足跳、摇摆、走跳等肢体动作来体现心中的节奏,这样的节奏感培养方法既简单,又增强学生自身实践体验,可以达到良好的节奏感培养效果。比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时候,就可以模仿军人走正步的动作,感受那种斗志昂扬的状态,体会节奏强烈的乐曲。再比如,在学习《嘀哩嘀哩》这首歌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自由飞翔的动作,感受春天到来时候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肢体动作,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学生在这样的节奏训练中,音乐素养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乐器进课堂,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还需要回归到乐器和音乐中去,将乐器引进课堂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不同乐器的感知能力,还可以使小学生在乐器击打中深入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把打击乐器引进课堂,把以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用三角铁、沙球、双响筒、铃鼓、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教师可以先把全班分成口读节奏组、手拍组、脚走组及各打击乐器组,各个小组分别练习,然后进行合奏,在合奏中深入感知节奏之美。老师也应适当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中更为隐蔽的节奏韵律,进而提升学生的节奏素养和能力,深入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
乐器的演奏运用对于强化学生的节奏感有着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打击乐器来说,通过敲击所发出的声响非常清脆响亮,这对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会充满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引导学生探索音乐节奏有很大帮助。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打击乐器,在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让学生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了解其声音特点,学习其演奏方法。随着年级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生活中一些常见材料制作打击乐器,进一步发展他们参与音乐节奏训练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在《龙咚锵》歌曲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锣鼓、镲的喧闹声,就会感受到过年期间一片欢庆的气氛,课下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不如用纸盒代替小鼓,在矿泉水瓶中装入小石子代替鼓锤,然后可以组织学生编导出打击乐伴奏曲。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学习,获得了成功体验,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得到了调动,节奏感不断的强化。
节奏是音乐中的要素,从小掌握好节奏,会用节奏,即兴创作节奏,是音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音乐。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引导他们去听、去唱、去演,这样一定会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高,在未来会更加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丽娜.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新校园(阅读),2015,10:96.
[2]温立凤.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方法剖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50-51.
- 【发布时间】2021/6/16 9:13:09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