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基于辩证思维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作者】 王 洁

【机构】 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长关键期,教师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分析、申辩、归结的机会,能够有效历练学生辩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类比思维;引入质疑机制,可以激发学生逆向思维;推出课堂辩论,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丰富训练内容,可以塑造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做好教学调查,针对性推出思维活动和训练,对学生展开定向性培养,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必要动力支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辩证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辩证思维培养主动意识,利用多种情境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疑机制、推出课堂辩论、丰富训练题型,以成功启动生本类比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丰富,覆盖面更宽,综合性更强,关涉人文科学、社会经济、时事政治等多个领域,唯有全面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才能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学科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一言堂”,也要减少死记硬背的学法应用,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让思辨能力培养成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生本类比思维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这是最常见的教法应用。在问题设计、问题投放、问题组织、问题评价等方面做出一些创新设计,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也能够快速调度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形成崭新学习感知体验。特别是面对一些纷繁杂乱的社会现象时,教师利用问题展开调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类比分析的机会,并在具体比对思考中完成类比思维的成长。“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要求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进行思维归类,其训练价值是极高的。
  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有对接意识,切准学生学习心理的问题,才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如果有需要,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对应研究,以提升问题设计的契合性,为学生提供难得学习思考的机会。如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师在课堂导学阶段,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投放悬疑问题:第一幅图片,展示了社会上互助互爱的主题,你对这些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第二幅图片,我们每天都要从社会中获取一些东西,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说明吗?第三幅图片,这位清洁工,自己家里并不富裕,却将微博的工资捐给了困难家庭,你对这样的行为持什么看法?……学生开始观察图片,对教师投放问题进行对应思考。因为问题与图片有更强贴近性,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课堂观察讨论气氛自然建立。教师参与学生观察讨论活动,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在问题解读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设计投放思考问题,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问题有比较强的敏感性,教师适时做出设计,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迪。学生有不同生活经历,对社会有不同认知,教师适时做出一些提示,将学生学习思维带入到生活情境之中,在广泛讨论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类处理,自然形成类比思想。问题未必要有趣味性,但需要有思考性,学生普遍关注是基础条件,只要能够满足这些条件,教师问题设计推出便可以获得预想的效果。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为问题设计提供丰富信息支持,确保问题调度程序顺利打开。
  二、引入质疑机制,激发生本逆向思维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惯性思维的束缚,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严重束缚学生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教学布设,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成为问题设计者、问题鉴定者、问题执行者。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利用问题提问教师,教师鼓励学生评价教师表现,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教师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点质疑探索,也能够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更多变化,学生对此感应更为灵敏,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学习认知。教师在教学设置时,不妨推出质疑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展开深入思考,利用质疑机会,表达自身学习诉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说说图片上具体表达的内容。为激发学生深度学习主观意识,教师建议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学习,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对应研究,设定一些思考问题,准备提交到班级,以便供大家思考,看谁的问题设计有更高含金量。学生听说要进行质疑性学习,都表现出更强的参与热情。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时,给出一些具体的设计意见,要求学生对接生活认知,关注自身生活现实。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质疑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网络是虚拟世界,有人在上面胡言乱语,造成更多不良信息的出现,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正确应对呢?”“网络交流平台众多,在具体操作中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有人利用网络对他人造成人身攻击,还有人在网络上散布不实言论,相关责任人会被追求相关责任吗?”“净化网络环境,需要人人参与,作为中学生,需要做哪些事情呢?”……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整合处理,给学生提供集体讨论的内容,课堂学习进入高频互动阶段。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和思考,推出更多质疑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处理,自然形成问题集锦,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动[3]。学生进入质疑学习环节,其主动性更为鲜明,对学生形成强烈心理触动。学生大多习惯教师设计问题,没有主动思考设计投放问题的主观意识,教师需要做出针对性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体验中成长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网络应用最为关注,教师让学生参与质疑问题设计,自然能够引发积极回馈,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会更为鲜活。
  三、推出课堂辩论,历练生本批判思维
  课堂辩论能够给学生带来激烈思维交锋的机会,对培养其批判思维有重要现实帮助,教师要注意精选辩论话题,针对学生普遍关注展开筛选。在辩论组织时,教师要设定辩论范围,对组织形式进行创新设计,给学生带来更多主动思辨的机会。学生对分歧问题展开辩论探索,教师要淡化争辩胜负,多给学生提供辩论的动力,在关键环节做出具体指导和提示,促使学生达成更多共识。学生进入课堂辩论环节后,其思维更加活跃,自然会有一些个性观点的呈现,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见解,多给予正面鼓励,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4]。
  学生对辩论活动比较熟悉,在平时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爆发争辩现象,这是比较激烈的思维碰撞。因为出现了思想分歧,大家各执己见,便会出现争辩现象。教师抓住争议问题推出辩论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申辩的机会,让问题愈辩愈明,也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准备了视频材料: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段,挤地铁成为生活常态。如果大家没有秩序上下车,可能导致什么现象出现呢?不妨看看相关视频。学生进入视频观看环节,教师适时做出引导,并投放一些思考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会给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大家都在赶时间,出现拥挤现象在所难免,这时候规则恐怕也不能发挥作用。也有人不以为然,如果没有规则,这种拥挤会带来更大混乱,造成更多不良后果。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面对辩论话题,开始了自发讨论。当学生分歧鲜明呈现出来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持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自选辩论对手,两个人坐在一起,展开面对面辩论活动,看谁能够说服谁。因为是自选对手,学生都表现出更高热情。课堂进入到一对一辩论环节,教师深入到辩论现场,对学生辩论表现做观察,不时给出一些建议。辩论告一段落后,教师做出对应总结,没有给出是非判断,而是对学生见解、分析、争辩等表现做出点评,鼓励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
  教师推出具体案例,并设定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最终确定辩论话题,挑起学生个性思考,建立辩论条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对一辩论,这样的组织形式有更强针对性。因为一对一辩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都需要进入交锋状态,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师在学生辩论进行时,及时做出组织调整,确保辩论活动顺利打开。课堂辩论没有固定形式,教师进行创意设计,成功激发学生思辨热情,将课堂学习带入特定情境之中。教师没有给出是非判断,而是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让辩论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为辩论而辩论。
  四、丰富训练题型,塑造生本发散思维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要在内容整合、题型创新、维度拓宽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生准备更多训练内容,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科训练要走出书面书写的习惯思维窠臼,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让学生展开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生活观察、操作实验、社会调查、情景再现、游戏竞赛、学习反思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实践,促使学生自觉进入训练实践之中,完成发散思维的构建[5]。学科思维包含诸多内容,教师借助训练契机推出一些思维历练任务,要求学生展开多重构建实践,对具体案例内容做对比、整合、分析、归结处理,可以自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往往会借助一些信息渠道,搜集一些训练信息,对其进行归类分析,针对性推选出训练内容,自然构建训练体系。这样的教学操作没有太多不妥之处,但很容易造成偏颇现象的出现,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其主体需求情况如何,这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如果不管学生学习需求,直接给学生摊派训练任务,势必会造成不对接现象。因此,教师在训练设计时,需要做出必要的学情调查,或者吸收学生的设计意见,这样可以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如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训练设计环节,先推出课例解析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推选训练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训练任务。如这样的训练任务:社会上不讲道德的现象还有很多,不妨做实地观察和调查,对这些现象做集中分析,找到应对之策。如何才能做出巧妙提醒,大家不妨给出自己的“金点子”。学生面对这样的训练内容,都能够积极展开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建立。再如这样的建议:我们班级要推出更多文明标兵,并给这些标兵佩戴一些标识,让大家当做一种荣誉去正确,必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激发效果。教师针对这个建议开始设计题目:大家展开广泛思考,设定道德标兵的评选标准,看谁的设计更为全面有针对性。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了深入思考。
  教师将训练设计权放给学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从学生训练题目设计情况能够看出,教师这样的决定是英明的。学生从生活角度展开对应思考,这个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学习经历。学生建议进行生活社会调查,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评选道德标兵,都可以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生关注点就是教学生成信息,教师针对性展开布设和组织,一定能够获得丰富调度效果。学生是训练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其训练效果更值得期待。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对学生思想现实做出准确判断,针对性设定一些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锻炼的机会。教师投放问题、学生质疑释疑、教师组织课堂辩论、推出训练任务等,都可以为学生思维启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泛互动交流中形成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涵盖内容极为丰富,为学生辩证思维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有整合创新意识,创设更多思维锻炼机会,帮助学生顺利启动辩证思维,并在深度交互中完成思维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邹莹.辩证法观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11):36-38.
  [2]吕碧霞.紧扣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J].教师,2020(09):51-53.
  [3]周博.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20(10):69-71.
  [4]王淑女.新时代思政教育视野下初中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20(12):75-77.
  [5]范晓莉.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1(02):81-83.

  • 【发布时间】2021/7/7 17:07:24
  • 【点击频次】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