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以执教《秒的认识》为例
在人们的印象里,数学既深奥又难懂,想学好学透很难。初学数学的人一旦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看法,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从此以后,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终其一生只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执教每一届学生的开端,就应该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最基本的做法,是让学生知道数学属于自然科学,它来自于大自然,也来自于日常生活。数学家把它的特征规律探究出来,把它总结为一门科学之后,人们用它为生活服务。学生知道这样的道理之后,畏难情绪就会大大缓解,甚至还可以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就能树立起来。
当然,这样的说教往往都是空洞无物,显得干巴巴的,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把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中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了时、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秒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米、厘米等等长度单位以及公斤、市斤、两等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不过,只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教师足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深深体验到1秒时间的长短,切身感受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这一课还是充满“情商”的一堂课,除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让学生知道时间的珍贵,人生在世必须珍惜分分秒秒。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的准备越充分,教学效果越好。教师在课前务必做好多媒体课件,学生则需每人准备一个时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涉及的内容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情境导入环节,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我刚踏上讲台就给学生闭上双眼,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聆听“时间的脚步”,滴答滴答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在时间的分分秒秒中过去的。接着,我让学生睁开眼睛看新年联欢晚会上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倒计时片段,浓浓的过年气氛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生活气息。最后,我让学生观看北京奥运开模式上的倒计时片段,每一个数据的更替意味着跨越了1秒,“秒”的概念就植入了学生的脑海。
在探究新知环节,我让学生细心观察各人自己带来的时钟,各人谈谈心得体会。学生往往七嘴八舌,有的说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有的说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有的说我的时钟电池不够了,3根针走得比别人慢。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不需要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有关联即可。
1秒到底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再次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时钟的“滴答声”,然后让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最后,让学生自己看看,1秒钟的时间里自己能完成那些事,比如拍手能拍几下,画画能画几笔,朗读能读几个字。
这个时候,也可以测试学生真的会不会看时钟。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探明真相:1.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2.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3.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说明1分钟等于60秒对不对?
为了让学生对“秒”的理解更直观,可以让学生观看以秒计时的奥运会直径项目100米决赛。视频播放结束,看到大多数选手用时都在10秒以上,学生感受到1秒的短暂。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让学生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有多少人在铃声结束之前整理好,这是让学生直接感受时间,尤其是感受“秒”的短暂。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我在教学中重视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听钟声、看新年倒计时和奥运会开幕倒计时……这些都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出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在了解生活中的“秒”时,我认为学生在这方面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秒的画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秒,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秒”的欲望。在讲秒的作用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气介绍了刘翔辉煌的成绩12秒91,让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只有分秒必争,才能实现梦想、为国争光。
1秒极其短暂,因此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除了让学生观察时钟,还用精彩的课件来演示。既让学生看到秒针的走动,每秒走一格,还让学生听到“滴答”声。这样,学生就清楚的知道,他们生活中听到时钟的“滴答”声,其实就是1秒的“提示音”。原来,“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学生们都惊喜意外。这样的教学设计,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1秒到底有多长,让学生自己做做动作就能感知。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一边做动作一边计时。尝试过之后,学生们纷纷汇报,有的说1秒就能拍两下手,有的说1秒就能眨几下眼,有的说1秒就能跺一下脚,有的说1秒就能摸学两个字。不管学生们的计时准不准确,他们都深切感受到了“秒”的长度。这样之后,“秒”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无感知的概念,而是可以和拍手、眨眼、跺脚、写字这样的日常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起来的,“秒”的概念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变得可以感知、衡量。在学习认识几秒的过程中,学生跟着秒针的节奏拍手,几秒可以拍几下手,大概隔多久拍一次手,学生都能感受出来,几秒的长度也就可以感受得到。比如说脉搏的跳动,让学生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这其实也是让数学与生活产生了联系。
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分=60秒”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多少格,然后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此外,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活动富有创造性。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常有的,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中动静交替,既能做中想,又能想中学,亲身体会了知识习得的过程。
教师的教法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从生活中来,最后又为生活服务,生活才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的道理,应该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策略。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生活与数学联系的紧密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历”“体验”“探索”等等过程,让生活成为学习数学的一个平台,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者要把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甚至与学生的游戏活动起来。其实,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生活即数学。
- 【发布时间】2021/12/4 16:00:17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