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挖掘古诗中的“美”

 

【作者】 郭 云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心的一种重要文体,大都文字健美,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素质的优秀素材。在古诗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的艺术美,积极引导学生去感知、体会、品味,可使学生在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格调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提高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诵读——感受语言美
  古诗用精粹的语言写成,准确凝练、字字珠玑、十分传神。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师人练字的精妙,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语言艺术之美。如杜甫的?绝句?诗中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无论数字还是色彩都很传神。“黄”、“翠”、“自”、“青”四字,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从视觉无感到无比的愉悦;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上跳跃、鸣唱,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振翅投向深蓝色的天空。这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美,又透露出诗人的凌云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个”、“与”、“一行”是工整的数字对仗,十分逼真的在现了鸟儿的生活习性。送读这两句诗,使人感到和谐明快、心旷神怡。
  古诗往往是诗人反复吟诵,“推敲”而成,其语言不仅用字传神,而且富有节奏韵律的美感,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间。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一、二、四句押ai韵,韵脚响亮,句间平仄相对,句内平仄交错,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韵律美。总之,古人如“郊寒岛瘦”的苦吟,“到过入满”的练字,以及白居易每写一诗,必请乡村老妇吟诵的故事,都体现了对诗歌语言艺术的追求,反复的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得到美的熏陶。
  二、品读——体会意境美
  古诗中不全是意境深远之作,?东坡志林?称“为摩诘之诗,诗中有鱼,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王维?鹿柴?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首句写山谷的静,次句写山谷的动,更衬托了山林的寂静空旷。第三句中的“深林”突出了“林”的茂密,给人以幽暗之感;末句又写出了阳光映照林间空地。那斑驳的光影,明与暗的对比,更突出了山林的幽暗。全诗四句,以动衬静,以明显暗,营造出深远空阔,寂静幽暗的山谷意境,体现了诗人开阔博大,超凡脱俗的胸怀,在自由驰骋的空间里 人生品味到无尽的美意,心情也变得豁达开朗。
  三、研读——探索哲理美
  诗歌的创作或因一时灵感的触动,或因长期的观察思考,诗人的情操、见识、抱负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独特的思考,能给人启迪或鼓舞。在诵读品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研读,探索诗歌中蕴含的哲理艺术。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雀楼?)两句,意思是想要看到更遥远处的风景,就要在灯上一层楼。若在引导研读小学生也不难产生“登高望远”、“知识深远才能胸怀远大”之类的哲理思考,再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两句说的是因身在庐山中受到局部景色的限制,难以对庐山形成整体的印象,但此句包含的真理又不止如此,它还启迪我们:只有全面的观察了解,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为探究诗歌的哲理艺术,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使他们获得理性思考的愉悦。
  四、活动——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背诵篇目都是朗朗上口的优秀诗篇,具有语言艺术霉、画面意境美,也不乏哲理艺术美。组织开展“诗歌诵读会”,“诗歌表演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美、创造美的舞台,低年级可安排表演性质的朗诵,高年级可安排表演课本剧。丰富多彩的诗文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与古代大师的心灵对话,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身心在愉悦中迅速得到发展。
  良好的审美素质是少年儿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他们追求真理、发扬秉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各种素质的健康发展。古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只要我们潜心挖掘,持之以恒就能开出一条理想的美育之路。

  • 【发布时间】2021/12/4 16:01:36
  • 【点击频次】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