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多元思考

 

【作者】 王国栋

【机构】 新疆兵团第三师五十团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以理论性知识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就能学好,还需要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有效内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要点拨诱导,触发问题思考;精雕细刻,深思本质内涵;巧用媒介,延展深度思维;评价反思,升华课堂认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道德品质;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主要体现在“一个中心,三个维度”,即以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健康生活等维度的综合素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实现的,而是学生在主动思考、深刻体悟中自发形成的。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思维启发,从点拨诱导、精雕细刻、巧用媒介、评价反思等方面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点拨诱导,触发问题思考
  思考的本质是不断自我提问和回答,而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思维、深度思考的逻辑起点,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问题意识,能够激活学生课堂学习思维,指导学生课堂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相对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回答问题和记忆知识,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活力逐渐消磨殆尽,深度思考更是无从谈起了。而以问题为导向,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将听到的、看到的知识通过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随着生活阅历和认知经验的增长,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这些生活关联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整合信息,提出课堂探究问题。例如,教学“网上交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网上交友”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因网络交往有利有弊,学生分享的故事中有交流友好、相互督促的正面案例,也有受到欺骗、遭受网络暴力的负面案例。教师适时整合学生的回答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围绕“网上交友”提出相关问题,进而确定“网络交友利弊”“如何正确网络交友”的核心问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思考做好铺垫。
  总之,教师在新知讲授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投放案例、设置悬念等手段,让学生在各种教学素材的辅助下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在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多问一个为什么”的学习习惯。
  二、精雕细刻,深思本质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资源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两大类,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课堂知识理解和建构效果。
  例如,教学“友谊不能没有原则”这一知识点时,教材针对一些初中生常常因为“讲义气”而犯错的情况,特别点明了“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这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些学生只是把这些表述背得滚瓜烂熟,并没有从思想深处认同这些内容,在生活中还是会犯下类似的错误。为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纪录片资料,用当事人采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要是有朋友当时制止我,就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了……”等话语,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切实感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认识到朋友相处的正确方式,理解课堂学习知识的内涵,真正把课堂学习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显性资源层次化、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课堂知识的本质属性,构建准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体系。对于教材中的隐性资源,教师亦要善于解读教材表述背后的深邃含义,把这些“言外之意”有计划地渗透到不同的课堂教学载体中,为学生深度思考提供更多思维切入点。
  三、巧用媒介,延展深度思维
  要想进一步延展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思维,教师要在问题引导和教材解析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自由度,巧妙利用多种教学媒介丰富课程资源,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建构的感性认知,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維视野。其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媒介之一。
  教师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呈现多元化课堂内容时,要关注课堂学习的开放性,为学生探究思维的拓展留出空间。例如,“守护生命”一课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意识,形成珍视生命、守护健康的积极情感。教师用手机拍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与记录疾病、战争、贫穷笼罩下的人们生活状态的视频内容剪辑到一起展示给学生。视频播放结束,课堂氛围变得有些压抑,学生陷入到沉思中。此时教师适时留白,待学生心境平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的感受。在视频内容强烈的对比下,学生叙述的内容主要围绕健康生活的幸福感和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等,并表达了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具备兼容性强、直观生动、高效交互等优势,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利用网络渠道搜集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整合到课堂资料库中,做好每个辅助材料的课堂预设,在学生新知理解、探究学习出现困难时,随时调取这些资料内容,为他们道德与法治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源,使他们顺利完成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过渡,形成相应的法治观念和文化意识。
  四、评价反思,升华课堂认知
  及时开展评价反思教学活动能够巩固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暴露学生深度思考过程中的片面性和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升华学生的课堂认知。在强调深度思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评价反思不能只存在于课堂结束前的总结环节,而要巧妙穿插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学习成果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把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实水平,给出客观、有效的个性化建议,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探究活动的思维展开过程中,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初中生学习思维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得到的认知成果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穿插渗透评价反思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的局限性,走出认知的误区。例如,在“认识自己”的自我评价环节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只说明了自身优点:与人为善,积极上进,学习努力,乐于探索;有些学生的回答只体现了自身缺点:没有规划,惰性十足,不善坚持,不愿吃苦;还有些学生不知如何自评:穿的衣服好看,喜欢吃××味道的零食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做出客观评价,教给学生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到回答内容的不足之处,使他们都能通过多种途径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总之,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教学设计关注点由单一的知识讲授转移到学生的思维触发。教师还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微处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建构道德与法治认知体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树根.深度思考,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突破口[J].教育艺术,2017(06).
  [2]杨芳.对核心素养发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0).
  [3]林婷.迈向深度学习 落实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9(03).
  [4]代盼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7(36).

  • 【发布时间】2021/11/5 14:38:00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