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

 

【作者】 卢 燕

【机构】 四川省越西县越城镇城郊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预习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动脑、自己思考的过程,是对课文知识的整体感知,也是学生一个自学的过程。预习效果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预习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容量会增强,学习的时间也会延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语文素养提高的进程也会加快。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培养

  预习是上好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现在,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
  一、注意培养预习意识
  首先,从预习的好处教育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预习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它包括复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材料、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
  一个学生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的阅读速度会逐渐加快,会善于分析综合、各种问题,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将逐步得以改善。这些自学能力、光靠上课是“听”不出来的。在旧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这种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笔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其次,我们要在行动上重视预习。每次学习新课前,我们都会提前给学生布置在家“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第二天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先检查,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们布置的语文预习作业就只有一样,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必须很好地完成;预习作业不是没有作业,更进一步明白预习作业不难做,也不可怕。
  二、传授预习习惯的技巧,提高预习效率
  同学们在自主摸索预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预习习惯效率不高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引导人,可以传授高效预习习惯的方法,提高同学们的预习效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第一,学会大致浏览一遍文章,疏理整个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寻找一套适合自己阅读的方式,久而久之,阅读方式也会成为自己预习习惯的一部分。第二,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语句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字典,查找自己需要解答的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可以做好标记,等到老师上课时,认真听讲,如果教师未涉及到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举手提问,或者课后询问老师,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在该课文的预习过程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对“笋”产生好奇,并且为什么要用个“探”字来形容呢?“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衣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里的“时令”我们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预习时标好记号,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
  三、践行“预习五步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一步 读
  俗话说:“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新学习一篇课文,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预习时要捧起书本放声朗读二、三遍。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准确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和老师的备课一样,老师备课之前先要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初读课文,让孩子自己对课文有个大致内容的了解,对文本有个初步交流。课文要多读几遍。而且每遍的要求不同。第一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有的是读着读着就能解决,象有些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理解,不能解决的,就可以通过利用工具书或是请教别人的途径来解决。
  第二步 标
  标就是在预习时要勤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划划,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标小节号码,划好词佳句,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在预习过程中,要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标记。比如:用“——”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用“”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词语,用“——?”标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好句,用“( )”标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第三步 查
  查在前面读时遇到的问题,词语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容不理解等,当然方式可以多样,用工具书,上网,请教高年级同学、老师、家长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预习中要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探索,这样可以充分释放学生探究潜能。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字词;可以浏览网页或查找文献资料拓宽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加深理解,锻炼实践能力……我认为农村孩子生活圈子窄,“见的世面少”,一些新时代的新鲜信息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就差距很大。城市的孩子家里有大摞大摞的书籍,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而农村孩子就不一样了,虽然比以前要好,但也不是轻易就能买的,城里的孩子每周都可以去书城阅读,学校图书室设备也好,有商场购物、公园游乐,有肯德基、大包小包的零食,有漂亮的衣服,外出有专车接送(就是坐公交也比农村人走路便捷),接触的是潮流,新社会。而农村孩子都缺少城里孩子的优越。他们眼里只有青山绿水,走出家门(甚至就在家里)就能听到流水声,出门就看见山。自己步行上学,就是在下雨天,也还得自己卷起裤管踩着泥泞打着雨伞去上学。平时象肯德基什么的,就是电视上看看眼馋。生活圈极其狭窄,几乎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没有现成的,我就努力给学生“开创”。有几个学生家买了电脑,就给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课前预习时,让他们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上网查询,并认真做读书笔记。如果将学习的是名篇名著片段,就要求他们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原著,或者到同学处借来看。
  第四步 记
  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就是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在预习本上或活页卡上。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坚持摘抄,不但会丰富自己的词汇库,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当然摘抄需要时间,需要下功夫,但为了提高能力,花些时间、下些功夫,还是值得的。我们要求学生专门用一本笔记本记录。经常让学生去读读记记,以备写作用。
  第五步 想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想想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通过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想想整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想想课文主要内容、课后问题、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经过思考的问题上起课来就很主动,听着正确答案,从而知道自己思维的差异。长此以往,不断思考、调整,就会渐渐缩短思维的差距,使自己的思维更加规范、有序、准确。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提示、课文、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对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可适当要求高一些。
  四、结合课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在学习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文学习中哪些问题是预习时解决了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在课堂交流中解决了的,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把握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会学习别人,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氛围的目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有效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 【发布时间】2021/11/5 17:07:14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