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 莫素娜

【机构】 广西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阅读教学的过程,从“学”的过程上说《中庸》把它归为五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知,笃行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类似于“满堂灌”的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的定向和“助产”作用,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多向交流的目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师基本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的优化阅读教学课堂中的“问”,才能问得精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打造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字】 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从“学”的过程上说《中庸》把它归为五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知,笃行之。”即第一步多读,第二步从读过的书中提出问题,第三步根据提出的问题慎密思考一番,第四步通过思考明辨是非、优劣,第五步将认识付诸实践。由此可见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类似于“满堂灌”的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实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在参与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因此,提问成了一种必不可少、使用频率高的教学活动方式,并成为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的定向和“助产”作用,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多向交流的目的。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常见的提问弊端
  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的提问过于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的讨论活动却颇有“装点门面”得嫌疑,或者仅仅把提问当做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难以达到提问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
  (一) 思考空间小,没有内涵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过于狭小,且没有值得探讨的意义,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或尝试,不能实现师生多向的思维碰撞,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1. 是否问。即“是不是?”“对不对?”。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中,教师这样提问:“水‘渐渐’升高是不是水‘慢慢’升高呀?”(学生答:是)“慢慢上来了是不是可以喝水了?”(学生大声回答:是!)
  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和这位教师一样的提问经历。给学生一个是否的判断,没有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价值不大,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养成人云亦云的习惯,根本不认真听老师的问题。
  2. 问题对答案的暗示性明显。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
  一课中,教师这样提问:“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有哪些变化呢?”教师稍作停顿后接着说“大家到第5自然段中看看她不再怎样?”
  教师在提问“她有哪些变化呢?”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讨论,自己找出答案,而不应该停顿暗示学生答案在哪里?教师的暗示一出学生马上就会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到答案“不再忧郁。”没有经过交流和思考的阅读教学看似完成了教学目标,实际却剥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参与自主研究的过程。
  (二) 问题设计不明确,抓不到重点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未能够吃透教材,不能够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在课堂上无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难点问题的思考上。
  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读书吧上册《那吒闹海》一课中,教师利用《哪吒闹海》的动画片导入课题,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立马兴致高昂地开始讨论动画片的故事情节,甚至开始讲起了自己知道的关于哪吒的故事,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导致听不清回答者的回答……场面一度失控。
  动画片创设情境,是阅读教学导入课题一个有效教学途径。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当,思考面过广,没有切中“引题”的关键点,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场面。
  (三)问题死板缺乏趣味性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PPT展示课文片段后直接提问“潜龙腾渊是什么意思?”(学生没有反应,有学生直接翻工具书找意思后回答。)    
  直白呆板的文辞设计,不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去理解词语意思,激发不了学生在书本中探究知识的欲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必须打破过去的模式。要进行改革就要更新观念,摒弃循规蹈矩、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的提问方式,正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才能将学生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来。
  (四)提问缺乏多向交流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课堂中提问的主角不应该只是教师,还应该有学生。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解决自己预先设定好的问题,自己唱主角,不给或者很少给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机会,即使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不重视。导致学生的求知欲降低,学习的热情受挫,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弊端存在的原因
  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问题设计的不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缺”,即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 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拿着教参去上课,带着教案随便上是当下常见的一种教师惰性。不认真钻研教材,随随便便上课,课堂上的问题自然是随口而问毫无价值。“对话理论”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因此教师与学生、课文与学生就是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作者创作该文的背景,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价值有意义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
  2. 缺乏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一个学生只能喝一杯水就不要逼他喝整桶水,一个学生不会游泳就不要逼他进泳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本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易过难,太难了答不上来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3. 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占主角,课堂上“一站到底”,不给学生发问的机会,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言而喻是不利的。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应该是思考空间大的,富有情趣而又提在要害处,既有利于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与启发性并存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量少而精,但问题面宽,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大,是学生必须综合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创设能够统领课堂的问题情境。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提问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问到点子上,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要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与课文相联系,与自己掌握的信息相联系,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8.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提问式填空,并通过PPT呈现:“我”买一本《青年禁卫军》想得整天(     )。在自己对自己的(       )下,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找母亲。那里的环境(      ),声音(       )。母亲用(      )的手(       )给我一卷钱,“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利用问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我”鼻子一酸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的问题不仅囊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使学生不会感到无处下手,无法解决。
  2. 趣味性与诱导性同在
  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吸引学生
  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探索,并进行情感体验。这样的问题必须是新颖的,而且生活密切相关。提问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趣味而趣味,还要使问题具有诱导性,毕竟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指向教学的,与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息息相关。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9.猎人海力布》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探讨:“海力布收到大山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的消息后,自己收拾行李到安全的地方去不就不变成石头了吗?”“你怎么看大家对海力布的质疑?”
  一个问题只有引起学生好奇,他们才会对问题感兴趣了,并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和交流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课文的主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3. 挑战与质疑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提的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恰好在学生能够解决的范围内,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这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他们乐于去接受这样的挑战,这其中不乏大胆的怀疑或否定课文或某些观点。
  早年我在教授《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提问:“小小的云雀都关注我们的森林,知道森林存在的重要性,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森林呢?”就有学生大胆质疑:“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有误?”“哦,说说看?”“我在网上百度知道云雀是生长在长有短草的开阔地区,与歌百灵不同处在于从不停栖树上。云雀都不停栖在树上,那它怎么去关注的是森林呢?应该去关注草原才对?我觉得课文写错了。”
  由一个问题引发出对课文的质疑,是我不曾预料到的,这位学生的质疑最后竟然在课堂上引发了“云雀是该关注森林还是该关注草原”的争论。最后孩子们的结论是:不管云雀关注的是森林还是草原,都是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不应该去纠结对错。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一个有效的提问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还能呈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享受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门彰显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艺术。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师基本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的优化阅读教学课堂中的“问”,才能问得精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打造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张香竹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李晗荣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文与纠正》,李彦福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 【发布时间】2022/1/17 12:30:08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