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着重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同仁们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
教师作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小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大千世界,去观察、探究,以及发现美、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过程,最终目的就是指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写成好作品。这正如鲁迅所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当然,小学生在积累素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正确指导。教师应教给小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助其写出真情实感文章。
写作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其言不难见写作的重要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写作都是谈“写“色变,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苦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自然,储备写作素材
(一)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写作素材大仓库。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自然美景,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收集、积累带来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时有物而写,有形而绘。
(二)体验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一旦离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学生的作文将会空洞无物,黯然无光。只有引导学生对参与生活,真切感受,作文才有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学生写作就不愁无米之炊。由于我校位于农村都是乡下孩子,周末、节假日让学生跟着父母下地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去农村田间地头,森林山坡观察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亲身体验的中,让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
二、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反复学习教材中出色文章,使之从中吸取有利于作文的营养。因为课文是经过智深编者精选的,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作品,能够使小学生受到经典或出色文化熏陶,能够对他们思想和写作素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能够使他们在反复领悟课文中“温故而知新”,进而促其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技能,为其写作创造条件。
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高小学生组词、造句和写话能力,注重读、写结合,灵活指导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助其开阔视野,积累丰富语文知识,使其作文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观之,小学作文教学和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密不可分,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注意在平时语文学习中知识积累,才能为其作文打开方便之门。
当然,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注意语文知识积累外,还应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小学生多写读后感和日记,使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注意培养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写作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培养他们用词、造句、构思谋篇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用词、造句和构思谋篇的困惑,就会逐渐消除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使他们不再为作文而烦恼,使他们能够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其作文能力。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总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逐渐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使之乐于作文,乐于表达,成功作文,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好文将在学生的笔下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余晓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交际,2017(2)
[2]衣铁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华少年2017年第21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
教师作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小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大千世界,去观察、探究,以及发现美、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过程,最终目的就是指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写成好作品。这正如鲁迅所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当然,小学生在积累素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正确指导。教师应教给小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助其写出真情实感文章。
写作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其言不难见写作的重要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写作都是谈“写“色变,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苦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自然,储备写作素材
(一)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写作素材大仓库。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自然美景,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收集、积累带来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时有物而写,有形而绘。
(二)体验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一旦离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学生的作文将会空洞无物,黯然无光。只有引导学生对参与生活,真切感受,作文才有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学生写作就不愁无米之炊。由于我校位于农村都是乡下孩子,周末、节假日让学生跟着父母下地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去农村田间地头,森林山坡观察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亲身体验的中,让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
二、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反复学习教材中出色文章,使之从中吸取有利于作文的营养。因为课文是经过智深编者精选的,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作品,能够使小学生受到经典或出色文化熏陶,能够对他们思想和写作素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能够使他们在反复领悟课文中“温故而知新”,进而促其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技能,为其写作创造条件。
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高小学生组词、造句和写话能力,注重读、写结合,灵活指导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助其开阔视野,积累丰富语文知识,使其作文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观之,小学作文教学和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密不可分,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注意在平时语文学习中知识积累,才能为其作文打开方便之门。
当然,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注意语文知识积累外,还应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小学生多写读后感和日记,使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注意培养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写作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培养他们用词、造句、构思谋篇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用词、造句和构思谋篇的困惑,就会逐渐消除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使他们不再为作文而烦恼,使他们能够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其作文能力。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总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逐渐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使之乐于作文,乐于表达,成功作文,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好文将在学生的笔下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余晓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交际,2017(2)
[2]衣铁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华少年2017年第21期
- 【发布时间】2022/4/12 8:51:07
- 【点击频次】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