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睿睿
——幼儿心理教育实例分析报告
5岁的睿睿上大班了,是个聪明能干的男孩,喜欢探索,喜欢玩拼装玩具,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在同伴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但睿睿上大班后,情绪波动比较大,稍有不如意就生闷气、哭闹。例如,他经常因为喜欢某个玩具就要求爸爸、妈妈立刻去买回来,若不答应就开始哭闹;每天入园、离园都会指定家中某个成员接送,如果接送的人不是他指定的,马上就会发脾气,不肯入园或者离园,由老师劝说十多分钟情绪才有所缓解;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因做错事情,老师轻微批评,他也会半天不理采老师,嘴里还不停唸叨着“我不爱你了”、“我不跟你好啦”、“臭屁老师”……
原因分析:
由于孩子情绪变化较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爸爸妈妈也没有应对的办法,很苦脑,因此向老师求助。
我们通过面谈、电访、视频等方式跟孩子的父母沟通,从中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家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一开始,爸爸、妈妈还会耐心和他商量,当孩子固执己见时,脾气暴躁的爸爸就会武断地对孩子动粗;而妈妈、奶奶、外婆等其他成员则会无条件的满足。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从负面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动粗”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无条件的迁就”则会导致孩子成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尔》一书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如果父母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思维模式——我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因此,我们给出的教育建议是: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庭各成员之间要协调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方式,应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不能有求必应。
具体策略:
1.延迟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提出想要买某个玩具时,你可以先沉住气,跟他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特别想给你买,但是这次带的钱不够,咱们下次再买,好吗?”通过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学会等待,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2.以理服人。
比如,妈妈答应来接孩子离园,就必须做到,如果因为突发事情无法来接孩子,也要事先发信息或打电话告知孩子,给他以信服的理由,孩子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3.言出必行。
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禁止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温柔地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一时心软,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威信。让孩子明确的感觉到我们是言出必行的人,孩子就会明白耍赖是没有用的,从而不会提出那么多不合理的要求。
4.共心共情。
我们都知道?孩子年纪小,心智还不成熟,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当孩子因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实际上是在告诉成人他们的感受需要被接纳和尊重,这时,我们首先要安静地倾听,并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原来是这样……”;接着说出他们的感受“没得到心爱的玩具你很失望!”;其次,给孩子提供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
(1)我们可以坐下来听听你喜欢的音乐。
(2)看你喜欢的漫画书。
(3)拿出彩笔和纸画一画。
(4)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你的好朋友。
(5)你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声地哭5分钟。
……
我们只有这样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 【发布时间】2022/4/12 18:04:27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