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阅读+思考”才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式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教学之所以广种薄收,付出的多而收获的少,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学习仍然没有掌握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目的,但是学生仿佛是一个个只会“啃老”的巨婴,永远没有自食其力、自谋生路的本事,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非常重视讲解,事实证明这种“灌鸭式”不可取。随之而来的,是重视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上。重视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确实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但是实施多年之后有很多教师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能力未有明显的提高。原因到底在哪里?经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虽然足够重视阅读教学,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导致阅读与思考严重分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教学中,这个“学”可以理解为阅读经典作品。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阅读但是不思考,就让人迷惑不解;思考但是不阅读,就导致学习毫无收获。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思考非常重要,好比一个人的两只手或两只脚。
各位语文教师都要躬身自问:我在读教科书或课外书时,是否有随手画重点、做记号,或在页面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想法、问题呢?如果你具有这样的作笔记习惯,那么我在此先恭喜你,你已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了。只有先成为优秀的阅读者,才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学者,因为语文教学需要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购买书籍最多的人。无论是购买书籍或者去图书馆借阅图书,此时你手中的书籍和你之间其实还没有建立起任何关系。购买或借阅,只是前奏而已。如果你把书拿回家之后,就搁在某个角落,或者只是偶尔翻阅,你和这本书的关系毫无进展,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想要真正拥有这一本书的知识或智慧,最好的方法,不是非得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是在阅读中认真思考,随手作好读书笔记。
为什么就“阅读”来说,在书上或笔记本作笔记,是很关键的事呢?首先,这可以让你保持专心,不容易昏昏欲睡。其次,作笔记能带出一种主动思考的力量,使得阅读理解的品质迅速提升。最后,无论记下的是想法、心得或疑问,这都能帮助你掌握书中的精华,甚至于你还可以读到“言外之意”,进入深层讯息的分析,更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总而言之,做笔记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边阅读边思考可以促成阅读效益的最大化。能达到这样“阅读+思考”的境界,你就不只是优秀的阅读者,而且是高明的阅读者了。
其实,阅读从来都是“双向沟通”的过程。虽然作者并不在现场,但你可以透过作笔记的行动,展开与作者的“对话”。如果这样做,你将会带着好奇、渴望或疑惑进行阅读,书中的字里行间发出许多讯息,刺激你思考,你可能对作者的一些想法恍然大悟,或无法接受作者的部分观点。你不能接受作者的某个观点,你要能说出个理由来。你可以想象你在和作者面对面地讨论。你把自己的理由逐条说出来,与作者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这个过程虽然是想象的,但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过程中尽可能把问题解决掉。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交谈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促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不敢为阅读而阅读,把阅读当作应付差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这样做,学生就能养成正确的、良好的阅读方式和习惯。这种方式和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受益终生,从而使语文教学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阅读中针对书中内容产生疑惑或引发思辨,其实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从性质上来看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对在相关的知识主题探索上,而且有了重要的进展。要保有这样的疑惑及思辨,不停地探索。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理·范多伦在其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强调:“在书上作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这句话把作笔记的深刻意义阐述得非常透彻,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写读书摘要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重要方式,最能看出阅读者的阅读深度和思考深度,它可以促进阅读理解的策略或技巧有很多种,是最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写读书摘要的习惯和方法,那么就等于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牢固,以后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打基础是很重要的事情,尽管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是这是一个长远的、富有意义的规划,我们应该乐此不疲地去做。
做好摘要的关键,在于优先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千万不要被不重要或重复的讯息所干扰,要抓住、掌握主要概念、事实如人、事、时、地、物,或数据等等。这需要读者认认真真地阅读原文,绝对不能浮光掠影水过鸭背。读过之后还要回头反思、归纳、总结,然后透过词语归纳、段落整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以精简、连贯而流畅的文字呈现文本原意。
什么是文章内容摘要呢?具体而言,它有两个重点:第一,内容的说明与描述,也就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等概括出来。第二,摘要不能加入个人主观的评论,也不抒发心得感想,仅仅用简短文句不多也不少地阐明原来文本的重点及写作思路即可。
因此,一份理想的摘要,应该具备以下的条件:第一,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而不是将原文缩写,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形下才会引述原文中关键的文句来强调。第二,每一个文句、段落涵义都是简明扼要,而且都能前后呼应。第三,没有赘字赘词,不必转述文本中用来说明的例子。第四,优先掌握“主张”及“结论”,再衡量如何摘要“论点”,如果字数允许再摘要“证据”。
那要如何写“摘要”呢?有四个技巧可以参考:第一,快速浏览文本,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简单地说就是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人和事,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是什么态度,是赞美的还是批判的。第二,随手标示重要处,对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尽快弄明白,不能跳过去。第三,把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明白,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复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要害。第四,能大致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个段落层次的大意。这个做法看起来有点传统甚至是陈旧,但是它可以使小学生更认真细致地阅读原文,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总结来说,通过做文章内容摘要,学生能够获得两个好处。一是可用来检查学生自己对于原文的了解程度,以及增强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做摘要的过程,其实也是带着思考去阅读的过程,也就是“阅读+思考”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阅读+思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摆脱了为阅读而阅读的机械读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只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运用和发挥,学好语文就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掌握了阅读的要领,就能受益终生。今后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向社会走向职场,都能使学生具备超越他人的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从而实现精彩的人生。
正在为语文教学效益低下而苦恼的各位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好好学习“阅读+思考”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学习方式)并持之以恒地采用它。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与思考方式,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克服阅读文章的障碍,准确地抓住文章的要害,快速地抓住文章的要害,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把语文学习变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非常重视讲解,事实证明这种“灌鸭式”不可取。随之而来的,是重视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上。重视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确实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但是实施多年之后有很多教师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能力未有明显的提高。原因到底在哪里?经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虽然足够重视阅读教学,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导致阅读与思考严重分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教学中,这个“学”可以理解为阅读经典作品。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阅读但是不思考,就让人迷惑不解;思考但是不阅读,就导致学习毫无收获。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思考非常重要,好比一个人的两只手或两只脚。
各位语文教师都要躬身自问:我在读教科书或课外书时,是否有随手画重点、做记号,或在页面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想法、问题呢?如果你具有这样的作笔记习惯,那么我在此先恭喜你,你已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了。只有先成为优秀的阅读者,才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学者,因为语文教学需要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购买书籍最多的人。无论是购买书籍或者去图书馆借阅图书,此时你手中的书籍和你之间其实还没有建立起任何关系。购买或借阅,只是前奏而已。如果你把书拿回家之后,就搁在某个角落,或者只是偶尔翻阅,你和这本书的关系毫无进展,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想要真正拥有这一本书的知识或智慧,最好的方法,不是非得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是在阅读中认真思考,随手作好读书笔记。
为什么就“阅读”来说,在书上或笔记本作笔记,是很关键的事呢?首先,这可以让你保持专心,不容易昏昏欲睡。其次,作笔记能带出一种主动思考的力量,使得阅读理解的品质迅速提升。最后,无论记下的是想法、心得或疑问,这都能帮助你掌握书中的精华,甚至于你还可以读到“言外之意”,进入深层讯息的分析,更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总而言之,做笔记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边阅读边思考可以促成阅读效益的最大化。能达到这样“阅读+思考”的境界,你就不只是优秀的阅读者,而且是高明的阅读者了。
其实,阅读从来都是“双向沟通”的过程。虽然作者并不在现场,但你可以透过作笔记的行动,展开与作者的“对话”。如果这样做,你将会带着好奇、渴望或疑惑进行阅读,书中的字里行间发出许多讯息,刺激你思考,你可能对作者的一些想法恍然大悟,或无法接受作者的部分观点。你不能接受作者的某个观点,你要能说出个理由来。你可以想象你在和作者面对面地讨论。你把自己的理由逐条说出来,与作者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这个过程虽然是想象的,但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过程中尽可能把问题解决掉。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交谈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促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不敢为阅读而阅读,把阅读当作应付差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这样做,学生就能养成正确的、良好的阅读方式和习惯。这种方式和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受益终生,从而使语文教学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阅读中针对书中内容产生疑惑或引发思辨,其实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从性质上来看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对在相关的知识主题探索上,而且有了重要的进展。要保有这样的疑惑及思辨,不停地探索。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理·范多伦在其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强调:“在书上作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这句话把作笔记的深刻意义阐述得非常透彻,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写读书摘要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重要方式,最能看出阅读者的阅读深度和思考深度,它可以促进阅读理解的策略或技巧有很多种,是最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写读书摘要的习惯和方法,那么就等于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牢固,以后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打基础是很重要的事情,尽管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是这是一个长远的、富有意义的规划,我们应该乐此不疲地去做。
做好摘要的关键,在于优先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千万不要被不重要或重复的讯息所干扰,要抓住、掌握主要概念、事实如人、事、时、地、物,或数据等等。这需要读者认认真真地阅读原文,绝对不能浮光掠影水过鸭背。读过之后还要回头反思、归纳、总结,然后透过词语归纳、段落整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以精简、连贯而流畅的文字呈现文本原意。
什么是文章内容摘要呢?具体而言,它有两个重点:第一,内容的说明与描述,也就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等概括出来。第二,摘要不能加入个人主观的评论,也不抒发心得感想,仅仅用简短文句不多也不少地阐明原来文本的重点及写作思路即可。
因此,一份理想的摘要,应该具备以下的条件:第一,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而不是将原文缩写,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形下才会引述原文中关键的文句来强调。第二,每一个文句、段落涵义都是简明扼要,而且都能前后呼应。第三,没有赘字赘词,不必转述文本中用来说明的例子。第四,优先掌握“主张”及“结论”,再衡量如何摘要“论点”,如果字数允许再摘要“证据”。
那要如何写“摘要”呢?有四个技巧可以参考:第一,快速浏览文本,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简单地说就是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人和事,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是什么态度,是赞美的还是批判的。第二,随手标示重要处,对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尽快弄明白,不能跳过去。第三,把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明白,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复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要害。第四,能大致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个段落层次的大意。这个做法看起来有点传统甚至是陈旧,但是它可以使小学生更认真细致地阅读原文,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总结来说,通过做文章内容摘要,学生能够获得两个好处。一是可用来检查学生自己对于原文的了解程度,以及增强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做摘要的过程,其实也是带着思考去阅读的过程,也就是“阅读+思考”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阅读+思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摆脱了为阅读而阅读的机械读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只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运用和发挥,学好语文就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掌握了阅读的要领,就能受益终生。今后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向社会走向职场,都能使学生具备超越他人的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从而实现精彩的人生。
正在为语文教学效益低下而苦恼的各位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好好学习“阅读+思考”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学习方式)并持之以恒地采用它。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与思考方式,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克服阅读文章的障碍,准确地抓住文章的要害,快速地抓住文章的要害,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把语文学习变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 【发布时间】2022/4/12 18:11:10
- 【点击频次】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