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作者】 韦国陆

【机构】 广西百色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边远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229)


  【摘 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其心理健康水平更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生物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材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知识与技能和心理健康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教育时,不仅关注教学质量,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中生物教学中,以生物为研究对象,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基础,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养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作为一线生物教师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原则 
  (一)结合教材内容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教材实际,否则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梳理教材,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结合生活实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拥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强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利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主动的将教材内容和知识深化。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尤为重要的时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时期,这期间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生物学有较之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丰富的教育素材优势,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有生命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本身是物质,他们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再经过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最终形成多种生物共存的世界,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共同性与多样性,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蛋白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新陈代谢的异化作用与同化作用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动植物激素的生命活动调节揭示了质变引起量变的规律;遗传与变异现象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在讲述这些生物学知识的时候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细胞的癌变这节内容中,学生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疾病的可怕,每个人都有原癌基因,但是只要没有这些致癌因子的适宜刺激,那么抑癌基因就发挥着重要的开关功能,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诱导这些防御失效,就为细胞癌变提供了突破口,而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有哪些呢?通过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
  在免疫调节学习中,通过播放一些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辛酸生活,然后讲解艾滋病患病的原理时,这些遥远的看似与己无关的恐怖的疾病,原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感染的可能,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么重要,学生自然铭记在心。
  (三)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
  生命是美好的,任何一台高级的电脑也无法与人脑的高级功能比拟,因为生命是无法复制的。在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及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人类的XY型及鸟类的ZW型性别决定中,学生惊叹生命的奇妙与无与伦比,更加懂得生命的来自不易,只要我们是健健康康的,那么还有什么不开心的理由呢?与众多的碱基——对应的排列完成哪怕一个小小的蛋白质分子难度相比,现实生活中的所谓的难关和坎坷都不在话下,所以通过这些生物学的学习,深深地触动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及生活的道路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四)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出现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学生不能从正确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即心理问题躯体化。
  此外,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启齿倾诉,从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而这不可避免的造成少数学生了解一些淫秽等不健康的性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学到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卵细胞、精子的产生过程,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整个孕育过程,向同学们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同学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五)生物课堂内外贯穿爱心及感恩教育 
  在高二生物教材中安排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历来考试的热点。12月1日又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就在高二年级策划了一个“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的手抄报比赛活动。设置了一、二、三等奖,并且择出优秀作品在校园报栏内展出。这个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学美术的小科班学生,设计的手抄报图文并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心。同时还可以起到以下的几个作用: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感受世间冷暖,体验艾滋病患者的痛楚,了解他们的难处;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号召更多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课余生活大大唤起了同学们的爱心及感恩之心。
  (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在生命活动的的调节这一章中,学习了植物和高等动物的调控机制,任何生物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范围,超出了其调节能力的限度,再完美的调控系统都会遭到破坏失去稳态,会给机体带来疾病甚至灭顶之灾。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那么自然界带给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而人类汇报给自然的不只是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这些,更有严重的沙漠化、空气质量恶化、多种病毒突变引起的疾病等等,这些难道不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吗?说明地球已经超出自我调控极限了,人类应该有所友善的改变对待地球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002:28-29.
  [2]刘启艳: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天地,2013(5).165.  

  • 【发布时间】2022/5/22 10:36:10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