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作者】 姚齐方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时光荏苒,我已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从教二十几个春秋了,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必须倡导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大胆转变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吸收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趣味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一旦对一件事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恰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放动画等形式,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使用性、愉悦性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演示“小动物坐着装有各种形状轮子的车进行比赛”的情景,结果坐在圆形轮子车上小动物跑了第一名。这时,“疑问”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了,“为什么装有长方形轮子的车,转不动呢?”“为什么同是圆形车轮,车轴装在圆心上的就转得快呢?”正是这一系列的“疑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生活实践中“需要”的学习,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智慧火花
  趣味化的情境固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并非所有教材都能制成动画效果,或编成谜语儿歌等。还有很多公式的推导、定理的归纳、法则的概括等都需要教师通过制造“认知悬念”,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导入阶段我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和14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解答,第二题就卡住了。这时学生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能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呢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从而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引导动手操作,享受学习乐趣
  小学生还具有好动的特点,而这恰好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好契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蒙胧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分一分(牙膏盒、粉笔盒、玻璃球、圆柱形木块、茶叶桶等按实物形状分开)、玩一玩(拿各种立体图形在推一推、滚一滚,进一步感知它们的特征)、搭一搭(用立体图形搭他们喜欢的东西,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一系列活动,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活化活用教材,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我们除了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还要富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时,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新区要修一条长600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15%,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这道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留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学生可以选择全部信息来解题,也可以选择部分信息探求出富有个性化的解题策略,在这寻找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获得丰富的发展体验,开启思维创新的闸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巧用评价激励,品尝成功喜悦 
  单一的分数评价已不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激励型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的发展。教师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情的抚摸、一个惊喜的表情,一个肯定的微笑,这些无不充满激励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热爱数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只要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2/6/20 12:13:53
  • 【点击频次】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