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抓细抓实估算,提高计算能力

 

【作者】 宁丽德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上街买菜、商场购物、外出旅游、各种工程建设等都要用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利用估算进行试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提高精算的正确率。估算作为生活中的一项必备技能和数学学习的一项必要技巧,有其独特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也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成为教学上的一大重要任务。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面对估算却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适时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设计体验活动,增强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联系实际,体验估算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从身体的高矮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从年龄的大小看,让他们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过排队报数,让学生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引导学生观察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等等。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2﹒利用课本,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4800÷12=400,所以4812除以12的商肯定是4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设计问题情境,体验方法的选择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哪些问题解决只需要近似值,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如我们去商场购物时,对顾客而言可以对价钱进行估算,但是对收银员而言则需要精确计算,估算显然不行。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1﹒教给估算的方法。任何估算都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坚实的口算作为基础的,在进行估算之前都应该有一个算式,而后根据这一算式展开估算。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数,这样能方便心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估算71×19,可以取近似数70×20,即71×19≈70×20=1400。
  (2)位数估算。计算多位数乘、除法时,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学生估算812÷4≈23了,被除数的最高位8比除数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且首位是2,于是可判断商“23”这个两位数是错误的。又如63×29的积,肯定是四位数,学生如果对错了位或算错成三位数就错了。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出勤率、成活率、发芽率等最高也只能达到100%。
  (4)以小估大或以大估小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颗花生的重量…… 
  (5)尾数估算法。如201+232―365=67,只需算一下个位:1+2=3,13―5=8,就可以知道得数67是错误的;又如59×64=3621,只需算一下:9×4=36,得数个位一定是6,3621这个得数是错误的。
  (6)规律估算法。即根据数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整数、小数或分数乘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进行估算;除法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等规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活动,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化。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还有学生说:“47+38≈50+38=88”……组织这样的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交流时,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
  3﹒合理评价学生的估算结果。
  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比一比谁估的最准”,“谁最能干,估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显然是片面的。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是注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应给予有计划性的评价。
  三、引导进行生活应用,体现估算的实际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为了生活服务。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表明,数学与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现实,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应用估算。如集会时,可以估一估学校的人数;看电影时,可以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数;放学路上,可以估一估时间、路程;在购物时,可以估一估所需要的价钱;外出旅游时可以估一估所需费用等。
  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翟孝桂,《对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对策及思考》[J]读写算 2010.4
  [2]杜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J]读写算 2012.6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2/7/18 10:26:30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