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

 

【作者】 徐丽君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向。语文生活化,是将语文课堂贯穿于生活中,有效降低知识难度,提升趣味性,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帮助智力残疾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关键词】 特殊教育;语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普及到了各个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残疾的学生的教育,应不仅局限于生活自理,应着眼于回归生活。在教学中以立足于生存为出发点,为智力残疾学生独立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们知道针对智力残疾学生而言,单纯的照本宣科的课程是毫无意义的。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特别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观察生活,增强体验感
  教学中发现,越是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学生越容易掌握。面对智力残疾学生,我不能否认的是,由于智力缺陷,学生的认知上存在非常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的学生的体验是特别重要的。当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教授文明礼仪这一主题时,我们要先对主题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上下车排队不拥挤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公交车站排队等候乘车的画面,让学生以视觉的导入增强认知。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排队乘车的意义。最后在放学,告知家长与学生一起排队乘车,巩固了认知也增强了体验感。
  (二)设置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
  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将日常生活带入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我们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让智障学生从生活中会学习,从学习中爱生活。以实践中的《超市》这一主题为例。首先要以视觉为主导,引导、指导学生掌握超市这一概念。超市中有什么?我们去做什么。其次提出具体问题,晚饭妈妈要做一道红烧肉,把需要的食材名称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后,在布置好的超市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如何选取食材如何与售货员沟通。这样生活化的教学体验,学生容易接受,也使课堂教学更生动。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中生活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讲,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帮助他们适应社会。他们可能只会读或会写,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所教授的具体内容,应将简单的生活技能贯穿语文课堂中。比如:语言训练中的《做家务》。我们只会读、会认洗衣服、擦桌子、拖地等词语只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教师应教授如何运用这些词汇培养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与生活的联系。在讲授《初冬》一课时,学生仅从课文内容很难感受到初冬的天气变化。联系生活实际带学生走出教室,从观察树木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冷暖等细节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的灵活性,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知知识和生活的无缝链接。
  (三)选取生活化的语言训练内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智力残疾程度的不同,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由角色性质的对话逐渐发展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模仿或表演出相应的内容并说出心里的感受。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还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内心真正感受到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智班的学生在智力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的智力参差不齐,总的来说智力水平较低。所以,智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知识的理解、语言表达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智障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减弱教学的难度。同时,使用生活素材让他们展开生活化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升他们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课本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在教学中开展生活技能锻炼
  对于智障学生来讲,学习语文课文,仅仅只会背诵、朗读课文往往还不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质性用处,学习语文学科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活技能得到增强。同时,在特殊教育中的智培语文教学,不能让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过于分明,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相关实践操作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能够让智障学生理解其本意的同时,掌握有关的实际操作,增强其生活技能,使得智障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是智力残疾学生生活技能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形成的关键因素。针对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借助于生活中的实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方向。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主体必须是学生。所以教师在遵循教学改革要求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这样的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健全了学生的人格,也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江东,孟春芳.如何构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学术月刊,2015(03)
  [2]幽小武,王鹏学.特殊教育学校如何进行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0(03)
  [3]刘明超.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9)
  • 【发布时间】2022/11/15 9:24:21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