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选准角度,赏读语言

 

【作者】 李雪慧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紫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语文阅读中的精读方法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初中学生大都能读懂文章,但要读好,却是难上加难。现实情况就是,一半学生上完课之后,感觉是似懂非懂的状态,很难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不会精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那么如何去指导学生精读?
  精读文章,就是去深读文章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巧精巧优美的地方。在这里,我以“选准角度,赏读语言”作为切入点来具体谈谈。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品读
  一般我们从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入手。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拟声词是对大自然各种声音的摹仿。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精彩的句子:“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还是从字词赏析点入手,圈画出“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这些形容词,结合形容词的作用“生动形象”,然后看写了什么内容,最后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综合起来就是“这个句子中“碧绿”等形容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百草园的美丽,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从句子入手,进行赏读
  优美的句子,我们一般都会找到那些用了修辞的,句式特别的,写得细腻而富有情感的,充满了哲理的等等。
  如何去赏读?(1)写出了什么(2)怎样写得(如用了哪种方法,修辞)(3)写得怎样(生动形象,富有哲理诸如此类)(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抓修辞手法。如果是从修辞角度去赏析,那么必须结合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看这个句子用了哪种修辞,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细腻传神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亮丽可爱、玲珑剔透,“和阳光互相挑逗”写出了动感的情趣,赞美了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
  第二,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矛盾句等。
  例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大约”一词表现了这个社会及众人的冷酷、麻木不仁。“的确”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第三,抓位置分析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方法:用位置来确定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升华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第四,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如:“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赌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阿城《溜索》)
  赏析:作者运用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等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各种感官等入手。但语言的魅力是需要用心感悟的,一个句子的品析它有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赏析,这就需要把各种方法能灵活运用。
  三、从段落入手,进行比读
  所谓“比读”,就是找到可以进行“比读”的段落进行比较阅读。首先,找他们细微的变化之处,然后,从细微处深入思考,看作者所要阐述什么,表达了什么?  
  如《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的“比读”,在反复的朗读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变化一:原先的又脏又破的长衫到这时成了破夹袄。那么想一想长衫哪里去了,以此说明什么。通过认真分析得到,身心遭到严重的摧残,以至于孔乙己,把自己极力维护身份的长衫脱下来了。变化二:第二次出场孔乙己来喝酒“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通过认真比读,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天气寒了,不进屋,在门槛坐着,孔乙己不冷吗?不是,他心里不想再被人嘲笑。变化三:孔乙己对待别人的嘲笑态度,以前是竭力争辩来搪塞,现在却是哀求“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我们发现此时的孔乙己内心已经没有了尊严,心理防线没有了。
  这样的“比读”,学生自然会深入文本,把文章读懂读好,领略到文章的魅力。
  精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在赏析文学作品中,让更多的同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方法,陶冶情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精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0(10).
  [2]林玉梅.刍议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以人教版中年级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

  • 【发布时间】2022/6/20 12:32:52
  • 【点击频次】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