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作者】 雷雨露

【机构】 广西那坡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一、会文切意话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以往教师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来解剖教材,从各个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乱,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鸭子”,更无情感可言。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比如,我们在教学《小珊迪》的一个片断时,体会小珊迪穷苦、可怜、无助的情感时,我们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小珊迪急需要用钱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
  二、剖析心理看朗读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
  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三、入境入情练朗读
  (一)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策略许多,在此仅举两例。
  1.明理“入境”
  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忆铁人》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铁人睁大眼睛,‘哦?……唉!’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时,先让学生深入理解“哦?”“唉!”所包含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当学生说到:“哦”表达了铁从惊疑到醒悟的心情。“咳!”表达了铁人从后悔到自责的心情后,此时学生对“哦?”、“唉?”理解已到了家,指导读也就到火候了。于是,可以叫发过言的学生给大家示范,读后大家评说,最后全班仿效读得最好的同学,一齐练读。这样训练自然就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了。同时通过指导读这个“哦?”“唉”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改正过错的思想品德。
  再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
  实践证明,明理性的朗读导法,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
  2.激情“入境”
  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如《月光曲》一文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解,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放音乐《月光曲》片断,同时用媒体配以相应的文字所描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
  另外,教师的引读、范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如教师的引读,它可适当地营造“愤排”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不但能给学生酝酿了先决情绪,也升华了课文的魂。如《小音乐家扬科》,文中“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只有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教师可引读,扬科临死前多想听一听,村子里的演奏;扬科躺在长凳上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连续几个“最后一次”伴随着引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上了,情感也上长了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续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这不是彻底入境了吗?
  (二)入情──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6.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 【发布时间】2022/6/20 17:44:37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