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学生领跑,“三步走”盘活高中作文素材

 

【作者】 周颖辉

【机构】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语文教学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下高中生写作有两大通病:一是缺乏言说欲;一是占有的写作素材散乱无序,难以适时地激活。面对以上两个问题,语文教师往往智穷力竭。怎样撬开学生的嘴,怎样将手中积累的大把素材盘活,并且恰如其分地用在合适的题目下,成了阻滞作文教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面对穷途,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陋的做法。

一、梳理生活 场景再现

长时间以来我曾不止一次的为学生写作文犯难而愁眉不展。直到有一天在一次作文课上学生的一番话提醒了我。那次的作文是设想一年以后即将毕业的自己,在毕业时刻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自己说。令人欣慰的是平时一上作文课就发困的几个边缘学生竟认真动笔写了起来。当我走到一个女同学身边的时候,她向我提了建议:“老师,以后再写作文的时候,你能不能给我们设定好话题的情境,话题最好能够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会更有话可说。”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学生作文难是无话可说啊。

 实际上,学生所能占有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话题作文精粹》、《作文素材大全》之类的作文书,而这样的材料一般都远离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于是,在冰冷的材料面前学生只能生硬的背、记。而实际上这样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已被验证,是十分低效的。所以说,如何把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与作文素材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学生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可用于作文的材料何止千万,但真正能引发他们兴趣并能用于作文的材料,就十分散乱和无序。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整理作文素材的时间少之又少。于是,我就用心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时事,并将其整理出来以备平时教学之需。例如:“挫折”这一话题,一提起来,学生便会非常生硬地将其与历史及现实中那几个司空见惯的人物事例结合起来,进行一番假大空的论述,缺乏生活的气息与真实感,以至于学生此类话题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作文与生活脱节,不但抹煞了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秉性,而且抹煞掉学生活生生的天真与个性。鉴于此,我便将他们学习上暂时的失败,父子、母子亲情的的疏离,朋友间不经意的伤害以及青春期成长中的困惑等等原汁原味的生活百态和“挫折”这一话题相联系,学生感觉起来就有话可说,而且切切实实地抒发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在书写生活的同时,也适时地点拨,让其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且,将其个人的情感、思想扩展开来,与书本上经典的相关作文素材相结合,这样,学生的作文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可以借助材料说明一般的生活哲理,既彰显个性,又能站到理论的高度阐明话题。一举而两得。

简言之,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围绕其生活实际作文章,重新梳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再现必不可缺。

二、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任务比较紧张,于是我们平时按自己的意志给他们设定好的作文话题训练,学生一般不愿接受,而且学生对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表现的甚为反感,一个连堂的作文课下来,学生的收效甚微,而这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突发的灵感,但对文章整体却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把握,这样的时候,我们何不顺应学生这种认识与学习的规律,将完成一个整篇缩略为一些片断的写作?鉴于此,我在自己的课堂之上进行了试验。

以一周为一个时间单位,一周之内找出五至六个相关的话题进行作文,每天训练一个话题,训练的形式有统有分,班内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重点点几个学生下节课前将成果出示在后黑板上。下节课上课的时候班内所有的学生针对后黑板上同学的语段进行星级(分1——5个等级)评定,学生自由发言,针对黑板上同学的展示进行简单的点评。

这种方式一开始还能奏效,但时间一长,学生就感觉疲沓了,而且每次如果教师不点名学生去黑板上展示,就很少有同学主动参与。古人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于是,我尝试着转换这种直接由教师点名的模式,将班内学生分组,然后各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天三个名额,争取到机会的小组,就某一话题展开组内讨论,然后再将讨论的定稿展示到黑板上。并且,将星级制改为打分制(满分10分),让各组的分值拉开差距,并且在此基础上实行阶段积分制(时间可一月,或更长,教师据情况自定),阶段得分最高的组将受到集体奖励(班费出资),对于积分悬殊的组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及言语上的鼓励,力争达到各组间的平衡,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周的实验中,通过学生自选、教师点拨,我们一起定出了四组话题:“感动”、“爱”、“痛”、“忘记”。平时文笔枯燥,毫无生气可言的文段竟然霎时间活泼了起来。像二组的“感动”语段中就有如此妙语:感动,是故友久别重逢后不期然地会心一笑;感动,是繁树弯腰倾情而泻的一方荫蔽与清凉;感动,是清茗一杯慰藉久旱渴雨之心的沧桑;感动,是断线的风筝遗失在同年肆意而曼妙的狂想。同样五组的“忘记”语段中的也有这样的精彩句:如果说铭记是最美的花朵,那忘记就是悄然的落红——春泥护花;如果铭记是香醇的烈酒,那忘记就是淡雅的清茶——意味深长;如果铭记是对过去的留恋,那忘记就是对将来的期待——勇往直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得以加强。但随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每次的话题选定上,都是教师一人想当然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但教师的想法总左右不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于是学生就给我提意见:“老师,每次的话题能不能我们自己选定呢?”学生们又一次提示了我,是啊,“我的课堂我主宰,因我主宰而精彩”,既然让学生去展开竞争,那就应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自主”于学生。于是,我干脆便把选题的任务也放手给学生去做,方式还是积分竞争制。

让学生自选话题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完全可以将话题训练的范围加以扩充。比如,可以把这种模式挪用到文言文的学习上来。新课改形势下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样,我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梳理的层次,尤其对于人物传记,更应该去把握其人物的精神实质。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把握,如果教师还是一味的图解概念、讲解人物活动背景及终生事迹,那收效甚微。我认为,在此完全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依照上述做法,让学生在结束一个文言篇章的学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篇章中的中心人物或事件进行搜集材料,并对其中的正面人物书写“颁奖辞”,其形式可以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而教师则可以在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加以帮助,在学生对“颁奖辞”的展示过程中适时地加以点评。在一次文言文的复习课上,我选取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孙膑、庞涓的故事进行训练,在讲解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其中孙膑这一人物书写颁奖辞,学生分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就把颁奖辞写了出来,而且其精彩出乎我的意料。像三组的同学就这样写到:“孙子遗风,业接鬼谷,身残不忘壮志,博学不急功利。甘于平凡为惊天一鸣,运筹帷幄但求知遇报恩。因势利导,终成一代奇功;随机应变,不愧万古英名。大哉,孙膑!”由于是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相当高。还有,在学习《梅花岭记》这篇文言文的时候,经过充分的预习与小组探讨,同样让学生去对本文的主人公史可法写出颁奖辞,收效显著。像四组同学展示的成果:山河破碎,你,宁死不屈,视死如归;黑云压城,你,面不改色,从容就义。人已去,清名犹在;容已逝,灵魂永驻。青史上你留下一抹清白,寒冬里你留驻一片清香。忠烈公,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代!再如八组的成果展示:愤然激昂抵清寇,慷慨就义照汗青。你,义心似雪,尘污不沾;你,忠思如梅,芳香遍传。志存高远,生当人杰;身葬梅岭,死为鬼雄。千古忠臣史可法,薪传中华民族魂。并且还有组的同学把文章中主要人物及事件以对联的形式展现出来。七组的“忠烈葬梅岭,史可法虽死犹存,重比泰山;奸臣叛国家,洪承畴虽存已死,轻似鸿毛”;九组的“殉社稷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挥洒凛然正气;投清军唯松山经略,秀水青山,还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这些展示都是十分精彩与恰切的。

实践证明,相信学生,把教师的权力下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增强了他们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三、珠连玉缀  系统成文

通过各个击破战术的话题作文训练,学生已经可以占有大量鲜活的作文素材,但如何将这些素材应对到高考作文上就又是一个问题的关键。我们盘活作文素材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系统成文。

因此,在每个周的周末,我会布置学生以本周所练习的话题作文片断为基础进行小作文的训练。这样,学生便有话可说,而且取材都来源于生活,书写起来有生活的真实感。例如,在第三周周末,我针对周练习的话题——“磨难”、“心态”、“命运”、“成败”,让学生以“心态与命运”为话题进行小作文训练,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进去。举一个例子,五组的刘桐同学,根据本班二组展示的“磨难”的成果——磨难,是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的坚韧不拔,是屈子千里放逐死不悔的志行高洁,是太史公宁辱毋死成一家言的豪情壮志,以及自己关于“心态”的表述——心态,是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的傲岸;是跨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风采犹然的刚直;是水滴石穿,江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展开论述,扩展成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下面,是她扩写后的文章摘录:

哲学家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改变命运。”

我们的命运如何,常常决定于我们的心态。

人生旅途,风景颇多。或遇天朗气清,风和日丽;或遇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或遇碧波万里,风平浪静;或遇滔天巨浪,风起云涌……

无法改变所遇所受所承担,我们却可以改变所思所想所感悟。

心之本色在于静。

人生天地间,难免得失悲与喜,“居庙堂之高”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淡看功利与名望,惟“独善其身”,不论成败;

“处江湖之远”,可以“采菊东篱下”,可以“种豆南山”,可以笑看风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不论顺逆;

身于功成名就,可以继之扬鞭策马,登高临远;观之岁月如流,熟视浮华万千;

身于功败垂成,可以续之滴水穿石,聚之江流入海,拥之穷且益坚,守之不坠青云;

身于无路之地,可以念如跨下韩信,定如雪底苍松,任之东西南北风,依似羽化之仙,风采难言犹然;

身于繁华都市,可以视之过眼烟云,彻悟暂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成文,但是,将相关的话题整合起来凸现一个话题并系统成文,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磨合。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的三步梳理盘活作文素材的方法,一个总体的理念便是要在在梳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梳理生活和作文素材的主角,这样教师既省心省力,学生又得其实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发布时间】2013/11/23 16:12:43
  • 【点击频次】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