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钢琴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阐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调控手段,是课堂教学最普遍、最直接的形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提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课堂改革的不断探索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学到的更牢固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就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在提问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 
  1.为学生创设提问的平台。
  教师在提问时应设法为学生创造机会,留足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主动去思、去想、去问、去探,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要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敢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问,适时点拨,让学生逐步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合理的提问时机。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提问灵活有效。教学伊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状态,这时就要提出新颖、有趣、贴切的问题来导入,调动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探讨新知识时,学生尚不明确新知和未知时,应提出有代表性、针对性问题,指明学生的探究意向;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及时设问开启学生的灵感之门;学生取得一点收获,自我满足时,及时鼓励赞许,并在此设计拓展性问题,启发他们继续探究,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升华。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精心设问,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设计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内容时。我们要认识钟表,首先要给时间、给实物学生认识钟面。在课前就先准备了学具钟,上课时就让学生自由的玩一玩钟表模型,要求学生在玩的时候注意看钟面上有什么?再向上拨动钟面侧面的齿轮,看看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高兴的动手操作、观察、交流。3分钟时间到了,我请学生来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什么?一名学生说:“钟面上有1-12个数字。” 另一名学生说:“钟面上有1-12个数字,而且是从右向左按顺序排列组成一个圆形”,其他学生向这位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我忍不住给这位学生鼓掌,一阵热烈的在教室响起。我接着问让他们从小数到大数读一读。“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两根针,这两根针有不同,一根长,一根短”。“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我接着问:“你们知道长针和短针的名字吗?”“短而粗是时针、长而细是分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 “当你向上拨动齿轮,你有什么发现吗?时针和分针谁跑得快呢?谁跑得慢?时针和分针怎样转动的?”同学们再用小手比一比,同学们有尽情的玩起来了,这样的课堂,教室设计的问题虽然一个接着一个,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去观察、去学习,兴趣盎然。像这样用学具的操作刺激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用启发性问题,激活小学生思维的火花。
  启发性提问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加有效。
  3.多形式提问,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内容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判断性提问。
  其基本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教师举出一些容易出错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比较、辨别,确定它的是与非。这种提问对判断的要求有高低之分。对优等生的回答可以让其说出判断的根据,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加深所学知识理解。
  (2) 叙述性提问。
  其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或思考对问题做出叙述性回答,它有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分析的综合能力。
  (3) 述理性提问。
  其基本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讲清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让两位学生分着吃,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一人一半”、“平均分。”老师就把苹果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块。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苹果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一位学生看着手里的水果说:“我的苹果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另一位学生也抢着回答:“我的苹果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 发散性提问。
  其基本形式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还有哪些方法?”教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鸡兔同笼》内容时,可通过发散性提问,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教师出示古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教师问:你们从题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理解题意: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为了方便计算,教师把这道题的数量改小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请同学们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认真的演算起来,一会有学生运用画图法完成解题,有学生用列表法解题,说得头头是道,接着教师问:除了这些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同学们可以继续交流讨论,再做题。教师运用发散性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生从自主尝试到讨论汇报、互动,巧妙地将个人或集体的认知经验、思维过程转化为数学语言,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想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提问的平台,有效运用提问的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思维能力。
  • 【发布时间】2019/5/7 8:47:43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