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强化课程意识 提升教学意义

 

【作者】 徐 勇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加强课程意识。本文就科学课需要课程意识的觉醒、课程意识对科学课的提升意义、课程意识让师生成为最具活力的教学要素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强调了课程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程意识

  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活动多了,探究的形式也丰富了,但常常有其“形”而缺其“神”,看到了活动,却感受不到活动的意义。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逐渐意识到,是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所致。日常教学中的许多做法和想法在教学方法的位置看是有意义的,但从课程的角度看可能意义不大。科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从本质上得到提升,不能就教学看教学,应该扩大视野,自觉地站在课程的立场上审视教学,使自己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成为课程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科学课需要课程意识的觉醒
  教师在教授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教学中,先通过演示雨的形成过程实验;然后借助示意图讲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整堂课学生学得明白,教师讲得轻松。但是我们总感觉缺一些什么。缺什么呢?是好奇的猜想,是不解的疑问,是热烈的讨论,还是惊异的发现?是的,是教师“严密”的教学设计把这一些排挤在了教学活动之外。考虑教学时,许多教师习惯关注的是怎么教,如怎么提问、做那些解释、做哪几个实验等等,却把学生置于一旁,极少考虑他们会怎样去感受、会产生什么体验和反应、会怎样思考……。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是科学课线条单一而缺少生气。真实的教学应服务于学生,会因生而变,常常由于不同的事情而出现不同的情境,是动态生成的。
  我们今天对科学教育教学的觉醒,其实质就是课程意识的觉醒。科学课程标准就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在具体教学活动行为上的要求。那么,要使这样一些要求在具体的科学课中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的表现,必须使科学课教师形成稳定的课程意识,因为意识决定行为。   
  二、课程意识对科学课的提升意义
  什么是课程意识?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也就是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什么意义?课程意识对科学教学的意义可以在许多方面得以体现。
  1、完善目标,指向生命成长
  就教学本身而言,重点在于有一个明确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达成这个目标,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课程意识更为关注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如果这个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经过努力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会产生负效应的。一般的教学可能更关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即所谓的“硬任务”。如:知道为什么在水中小曲别针会沉而大木块会浮;绿色植物为什么没有阳光会衰亡……而良好的课程意识可能更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如让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产生兴趣,并乐意想办法去实验研究,试图弄个明白;能积极地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去弄清楚绿色植物生存与太阳光的关系等等。有人认为,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对生命个体的又一次唤醒。它的意旨不只是在于传授既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更在于唤醒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激情和动力,为儿童的发展带来更大发展的可能。
  2、调控活动,保持动态平衡
  对于探究活动,课程意识关注什么?课程意识最关注的是活动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的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当发挥的作用,而不是如何使活动尽情的发挥。它会注意这项活动与其他活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强调“动态”,就是要把某一活动放到学生整个科学素养培养进程之中去看待,看到学生成长的“线”(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和“面”(各成长要素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一个或几个点。所以不必追求每一堂课或每一个活动的过程完整和效果完美,理性地认识科学素养形成呈螺旋上升的基本规律,在持续地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动态平衡。
  3、透视结果,看重长远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的这一课改要求,正是出于学生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当我们有了良好的课程意识之后,教学的视野就变得宽广起来,教学不再是“教书”而是“育人”。很自然地,教学设计想的不光光是怎样教,更要想孩子喜欢怎样学,这样学了之后对他们的发展会产生哪些有利的影响。这样,我们的课程意识就会逐渐凸显出来,从而成为推动教学不断完善的不竭动力。
  三、课程意识让师生成为最具活力的教学要素
  课堂上,当学生说出好几个意料之外的研究结论时,我们经常看到的不是老师对这些结论作出中肯的评价,而是运用教学智慧一步步地“启发”,最后形成想要的结论。多年来,科学教师在忠实教材的同时,自己自主表达、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力被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其结果是,课程意识被磨灭、自我发展被阻隔,教师生命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意义无从谈起。他们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但是却极少关注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到底存在什么价值。因而,教学过程常常仅是一种程式,缺乏思想,没有灵魂。这样的科学教学就很容易演变成简单的传递结论的过程。过程中学生只能处于尴尬的被动境地,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这正是狭隘教学观控制之下教学的必然后果。教学过程不应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有了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之后,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中,都可以找到科学素养孕育的痕迹。在课程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教师作为科学课程最重要的元素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面对科学问题或是科学现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自由表达出来;这样,科学探究就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对话,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智慧成果,从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当师生的经验、问题、理解、困惑、情感、态度等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失败与挫折或者成功与喜悦的时候,他们才感受到科学课已经进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 【发布时间】2019/11/7 15:27:10
  • 【点击频次】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