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利用图画指导学生快乐阅读

 

【作者】 农进荣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坡酬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喜爱图片,因为图中的语言让读者自由发挥。图文结合、图文并茂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突出特点。充分重视和利用图画组织学生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顺利完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任务,起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图画的意义和作用
  图画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凭借,图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与课文紧密联系等特点,能使人的认识走出间接认识的范围,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容易感知的事物,从而为理解课文提供了方便。
  我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多年来,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感性的东西比较多,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给理解作为抽象语言文字的课文带来了困难。教材正是从儿童认识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编选了一定数量的图画,以利于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客观世界。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阅读教学,也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写话的能力。这些特殊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般认识能力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的思维能力,要单独地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在利用图画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看图,一方面学文,就可以在看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自觉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引导学生正确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和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画形象,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感知它、理解它。为了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开拓学生想象和思维的凭借,以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正确地观察画面,是准确理解课文的基础。观察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利用图画组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抓好观察这个环节。
  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小学生知觉选择性差,不善于支配自己的知觉活动。当他们面对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时,往往以兴趣出发,无目的地浏览,抓不住重点。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学生打开书本看图,立刻被大公鸡红红的鸡冠,红、绿、黄、蓝美丽的羽毛所吸引,面对公鸡仰头、挺胸、脚步蹒跚的姿态注意不到,然而正是这大摇大摆的姿态,说明了它目空一切,骄傲自满的实质。这就表明,由于年龄特点,儿童在观察时,只注意观察那些色彩鲜明、有强烈刺激性的部分,忽视细微的而且是重要的部分,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儿童这种情绪的易变性,往往使他们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引起肯定的情绪反应,乐在其中,忘记本身的观察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交待观察的任务。
  例如《放风筝》是一篇单幅图的看图学文。由于画面比较复杂,色彩鲜艳,学生观察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从图的整体入手,粗略地了解图意,然后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部分地看,边看边回答老师的提问:“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哥哥'?哪个是‘我'?”……逐步把重点引向“哥哥”和“我”放风筝这个重点观察的部分上。这样,学生进行有指向的观察,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学生观察某一对象,往往一掠而过,缺少精细的辨别能力,显示出轮郭性。教师要及时运用提示语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得深一些,引导他们得出仅在现象上不能得出的结论。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第四幅图的内容是:小白兔种的白菜丰收了,使小灰兔受到了教育。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对画面的感知很容易停留在老山羊家里有许多白菜,小灰兔又来跟老山羊要白菜,小白兔给老山羊送白菜这一表面现象上,面对图画本身的内容,教师要进一步循序引导。从赞扬小白兔勤劳所带来丰收成果而感到自豪;从另一面看到小灰兔两只耳朵耷拉着,两只手也耷拉着,羞愧极了;想象到小灰兔好吃懒做,最后坐吃山空,学生深受启发,表示向小白兔学习,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很光荣。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画面
  所谓观察的准确性,是指在对画面表达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正确感知上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的观察和作者的观察之间的距离,防止学生不切实际地瞎猜胡想。
  对时间的观察。应该指导学生依据日常表达时间的物体(如太阳、月亮、时钟、灯光等),图画本身的特点(象物体明暗调子的部位,身边的阴影、色彩的暗淡等),学生生活的体验(象落叶指秋天,大雪盖地指冬天;背着书包向学校往外走是放学了,面对学校是上学去等)来判断。例如《一只小羊羔》第三幅图,画面上月亮升起来了,但不很亮,天空色彩较暗,但还有较亮的部分,指示的时间是“天快黑了”。《一粒种子》第一幅图上,太阳刚从地面上露出半个脸,树枝及小树叶随风飘荡,小燕子飞回来了,这表明是“春天”。
  事情是发生变化的,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连续图画就要引导学生从中同事物的对比分析中,辨别时间的先后。例如《小猴子下山》一课,第一幅图是小猴子在掰玉米,第二幅图是小猴子扔掉玉米要摘桃子。对比看,掰玉米在先,摘桃子在后。第三幅图小猴子身旁有丢下的桃子,两手搂着大西瓜。对比看,摘西瓜在摘桃子之后。第四幅图小猴子扔掉西瓜追小兔。对比看,追小兔在摘桃之后。第五幅图小猴子两手空空伤心落泪。这是在追小兔之后。五幅图连起来,表达了小猴子下山做事的先后顺序是: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两手空空。
  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利用图画组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看图,又要重视学文,归根到底看图是为了学文,应以学文为主。通过图文对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看图与学文的顺序及教学方法
  看图与学文结合总要有个先后顺序,为此,我们首先要弄清看图学文与附有插图的课文的区别和联系。看图学文把抽象的文学与形象的图画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插图是课文反映的一个片断,它往往只提供了某一个场面,在文中也只有相应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它们都是通过图画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图文结合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
  图文结合加深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词和句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和句的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首先是词和句的基本功训练。为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除了完成识字的任务外,图文结合要以词句训练为重点。例如《种鱼》这一课是一年级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有五个生字词,其中“种”和“收”是这篇短文的关键词语。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关键词,从而疏通全文呢?可以结合看图学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前两幅图中每幅图都有两个画面,一个是种的过程,一个是收的过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什么是种?种在哪里?什么是收?收什么?什么时候收?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明白,“种”是种植,是把植物(如花生、玉米之类)的种子埋在耕好的地里;“收”是收果实,是过了一段时间(或一个季节)才收到的果实。而第三幅图上画得是小猫在“种鱼”。“鱼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埋在地里?”鱼是生活在水里的,这个常识是小朋友生活实践中早已知道的,需要说明的是只有把小鱼子放到水里才能长成大鱼,而埋在地里只有烂掉。从而学生明白了小猫得不到鱼的原因在于:小鱼和玉米是有区别的,它们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它们各自生活的条件不同。
  图文结合,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来思考的心理活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展了,就能使他们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把形象描绘得更加鲜明、具体;就能使他们合理地想象出画面以外的事物的形象,把事物描述得更加生动、连贯。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例如教《骄傲的孔雀》一课时,教师可以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孔雀的形象,一方面启发学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再造出画面中的形象。想想,说说,日常生活中一个骄傲的人有怎样的神态、表情和动作。学生就会把孔雀“昂着头”,“挺着胸脯”、大摇大摆地“散步”的外部形态描绘得更加具体、更加鲜明,对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观察、思维和理解。三者有各自的作用,但又互相联系,统一在认识的过程中。因此,在利用图画组织阅读教学中,各堂课应有各自的重点,又要三者兼顾,防止片面性。
  • 【发布时间】2020/5/9 10:09:24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