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点线结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 刘 丁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题的提出源于我校开展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三节语文展示课,分别是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设计,却有一个共同的课堂呈现方式——教师按照文本的段落顺序,逐段分析讲解。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二年级要求在书本中做记号。这三节展示课,课堂教学内容看起来都很丰富,但用语文的三维目标去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却都不理想:情感共鸣基本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基本没有,留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基本没有。听得多,想得少,写得更少。也就是说,课堂不够高效。究其原因,笔者觉得主要是他们的教学设计中少了主线,并缺少一些准确的切入点。在课堂中,抓住文本的主线教学,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情感教学为主线,找准情感共鸣的切入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抓住情感教学的主线,找准情感共鸣的切入点,不仅是抓住思想教育的精华,而且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
  1. 以视觉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以《在柏林》为例,该篇是加*号的课文,篇幅短小,以一节车厢为背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激发人们对世界和平的热爱。教学中,应以这个情感为主线设计教学,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明白,这只是世界近代史上战争的一个缩影。接着多媒体辅助播放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长沙保卫战等战争画面,以及21世纪和平时代的“中国蓝盔”在世界各国进行维和任务、中国撤侨等视频。这样的视觉冲击和体验是最直观的,最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痛苦,我们要呼吁和平,珍爱和平。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实现文本中蕴藏的情感教育目标。
  2. 以激情朗读引起情感共鸣。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去年的树》时就用了激情朗读法。他紧扣课文开头的“天天”一词,紧扣鸟与树第一次对话时所包含的那个“春天的约定”,反复激情引读,把课堂变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磁场”,一次次把学生引入充满诗意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思同想,同呼吸共命运,达到了物我一体,浑然天成的境界。这样,鸟与树的深厚友谊就不言自明了。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情感的共鸣点应该是,通过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衬托毁灭后的痛惜,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树立振兴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豪情壮志。在教学中,应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激发这样的情感。(1)教师激情朗读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导入课文,奠定情感基础。(2)引读课文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语段,并进行情感转折:有……也有……但被侵略者破坏了;有……也有……但被侵略者掠夺了;有……也有……但被侵略者烧毁了。如此这般,情感的起伏变化就出来了。(3)抓住关键词促读。如抓住第五自然段中的“任意”“破坏”“统统”“连续”等词,体会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和丑恶嘴脸。
  二、以内容教学为主线,找准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找准有效提问的切入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1. 针对文本的课题提问。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出示课题后,首先以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为切入点进行提问:这样的一个世界奇迹是怎样被毁灭的?接着以雨果在1861年11月怒斥“火烧圆明园”这桩丑行时,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的复信内容提问:雨果眼中的奇迹在课文中是如何被描述的?都有哪些方面的奇迹?两个强盗的行径是如何丑恶、可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感悟文本内容。
  《黄山奇石》的题眼是“奇”,在教学中针对“奇”字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1)“奇”在这里的意思可以是什么?(2)为什么不叫“黄山怪石”?(3)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都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2. 针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提问。教学《在柏林》时,可以让学生在自行阅读2~3遍后,找出令自己震撼的场面——车厢的静以及造成这个“静”的主要原因:一个预备役老兵的话“在上战场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以此展开问题:(1)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妻子送进疯人院?(2)为什么这么老的一个人还要上战场?(3)妻子为什么神志不清地数着“一,二,三”?一个母亲在失去三个孩子之后精神崩溃,谁是背后的罪魁祸首?这样层层剥笋,步步紧逼,串起教学的主线。
  周益民老师在上《去年的树》这篇文章时,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鸟儿回来找她的朋友树时,都问了哪些人,问的心情、语气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主线。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周老师不断指导学生朗读,体验感悟鸟儿焦急、伤心、悲痛欲绝之情,体会鸟与树深厚的友谊,这样就促进了文本与生本的统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针对文本的写作手法提问。《圆明园的毁灭》题目用的是“毁灭”,但课文写的更多的却是圆明园的辉煌,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这是衬托手法的应用教学。《在柏林》题目是“在柏林”,而课文内容却只写一节车厢里的场面,这又是什么道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教学。
  三、以语用教学为主线,找准课堂训练的切入点
  语用教学是一种专门研究语言具体使用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说话,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境,并采取适当的语言基调和语言方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重视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既是要培养的一项语文能力,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应加大“读”的力度,发挥“读”的作用。以本次的教研活动《黄山奇石》为例。基本学情是——学生识字能力低,不会通顺读文,朗读基础差,唱读、拖拉读。采取的朗读教学手段应该是:教师做好范读,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学生尝试自读,理解课文内容;齐读课文,读出感情;抓住关键词品析,尝试背诵有关段落。通過这样以读代讲,让学生在不断地读中领悟黄山之奇,体会山河之美。
  2. 重视想象能力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具有创造性,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特级教师在语文课堂都把想象教学作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补白内心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理解、感悟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然,课堂的有效训练远不止这些,比如,低年级的识字、写字,中年级的表达能力,高年级的随文练笔,等等,在教学中,都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得。
  总之,只有为课堂设计一条明朗的教学主线,调整每个教学环节的节奏,才能挤掉繁琐的分析,挤掉无意义的问答,让课堂更加扎实、有效。
  • 【发布时间】2020/6/4 17:17:34
  • 【点击频次】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