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提好问题“三法”

 

【作者】 韩毓平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学会了提问,但不等于提得好。长期以来,怎样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问题,一直是我们诸多教师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的一点儿有益尝试。
  一、排队法
  “排队法”又称“排序法”。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排排队,推断一下,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哪些应先解决,哪些应后解决,排出个先后顺序来。
  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当学生读了这个题目后,头脑中可能马上会浮现出以下这些问题:1.谁向谁借箭?2.他们怎样借的箭?3.为什么他们要用草船去借箭呢?4.结果怎么样?5.他们在什么地方借的箭?6.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广泛,求知欲特别强,思维特别活跃。所以当他们读到这个题目后,头脑中马上会闪现出以上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杂乱无序,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记叙文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把问题列个序,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像以上六个问题,序列大致应为:1.他们在什么地方借的箭?2.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3.谁向谁借箭?4.他们怎样借的箭?5.为什么他们要用草船去借箭?6.结果怎么样?
  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列个先后顺序,这样的训练,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把握提出问题的条理性、层次性。从而解决学生提问的杂乱性。
  二、组合法
  “组合法”又称“归类法”,它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组合起来提出。从而避免所提出问题的琐碎性。这种方法是排队法的一个提高,不仅仅是一个条理性、层次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性学习提高的问题。
  例如:《掌声》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在学习课文中,学生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提出了如下问题:1、英子在犹豫什么?2、英子站起来时为什么慢吞吞地?3、英子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能够根据这句话,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提出如此三个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很是难能可贵!此时此刻,教师须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对学生们的提问给予大加夸赞表扬的同时,联系上文,深入浅出、设身处地地引导学生分别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在具体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英子“迫不得已”第一次上讲台讲故事时的心理、动作行为、神态表情的一连串“表现”。至于“犹豫什么”、“为什么慢吞吞”、“为什么眼圈红?”,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即英子因为腿有残疾,自卑心理在作祟。
  表面上看,问法不同(或曰不一样的问题),答案却是一致的,为什么?因为造成英子如此“连续表现”的原因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个体独立钻研和群体的讨论切磋,学生不难把以上三个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老师让英子上讲台讲故事,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在学生把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文字的表述,更要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如上述“三”归“一”,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大致有以下两种:具体(从分别解决三个问题入手)——概括(全面理解句子意思)——站在总体概括的角度提出问题;或概括(全面理解句子意思)——具体(分别解决三个问题)——回归总体,从总体概括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三、选择法
  “选择法”是“提好问题三法”的最高层次,它是建立在“排队法”、“组合法”基础之上,三环相扣的第三个“环”。如果把提好问题分“三个层次”的话,那么“排队法”是第一个层次,“组合法”是第二个层次,“选择法”就是第三个层次。如果把提好问题分为“三步走”的话,“排队法”是第一步,“组合法”是第二步,“选择法”就是第三步。这三步是“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的三步。
  所谓的选择法就是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再具体地筛选过程中或教师由此“最主要问题”引导学会生具体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提问题的奇妙艺术境界。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以下问题:1.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作者第一次经过时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经过时又看到了什么?3.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针对学生提出的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可在前两步训练指导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三个问题,你认为哪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为什么?然后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学生经过“个体钻研”和“群体的讨论切磋”(《语文课程标准》语),自然会认识到只要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解决了,其它两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事实上,第三个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个中心问题,就可引导学生展开对本文中心内容(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及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又看到的)的学习,“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语)。通过对课文中心内容深入浅出的探讨与理解学习,最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提问题也是有学问的,不是个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事情,要抓住课文的主要矛盾,提在关键处、核心处,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训练指导,学生提问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 【发布时间】2021/1/7 13:41:22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