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调控力的新思考

 

【作者】 常光清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旨在为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提高素质构建一个全新的成长平台。如何根据学生的困惑来及时开展教师的指导与引领,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调控力

  活动中的“学生自主”绝不是“放羊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学生起步时的支持者,支持学生踏上科技的荆棘之途;它是学生迷茫中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辨别真伪、努力攀登;它是学生急躁时的镇静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它是学生成功路上的奠基石,送学生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质,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适时调控,正确把握辅导介入的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品质。
  一、全盘把握,实施“三调”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调谐”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要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需要教师审视情势、运用高超的“调谐”技艺,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作出判断,准确地**他们的学习心态。如《生活中的垃圾》研究活动中,当学生把众多的资料如调查资料、网上资料等收集后,其实对于垃圾环保中的相关术语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筛选资料,垃圾危害研究组主要弄清垃圾的几大危害,垃圾处理研究组只要大体知道垃圾的几种处理方式,而可以在垃圾的回收及利用中多作“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贴近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家中、校园里的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若能及时处理,学生便能保持更良好的学习心态,愉悦地投入活动研究。
  (2)“调速”
  教学节奏的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均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剌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有人提出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节奏加慢镜头”。“快节奏”就是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严格要求、课后的作业限时等都是施行快节奏的基本环节。“慢镜头”就是在教学关键上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延时、重复、追问、暂停,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举个例子讲讲等等。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时续、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研究性学习方式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3)“调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只要能给予学生一方活动的舞台,给予学生动手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活动一定是热情高涨、兴趣盎然的。因此,第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第二、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打开了,学会了多方位的思考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了创造性思维的新天地。第三、教师幽默得体的语言是理性探究时的调味剂。把幽默带到课堂,也就把快乐带进了课堂。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无疑会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活动中的多方位“调味”,寓趣于教学过程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二、审视情势,实现“三控”
  现代控制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高效和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活动时的的察颜观色、个别提问、成果汇报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必须着眼于活动开展的坡度、密度、深度的控制。
  (1)控制坡度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变过程,是把外部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研究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尤其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活动内容时,要及时补充中间的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活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教学坡度,做好“搭桥”、“铺路”和“垫坡”工作。
  (2)控制密度
  活动组织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但密度过大,节奏太快,学生能力、思维跟不上,食而不化,活动就显得形式化;密度太小,节奏太慢,往往浪费时间,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动显得散漫、缺乏生气。因而应把握好活动密度,对实践活动的节奏的张驰,强弱,快慢事先应认真设计。
  (3)控制深度
  控制并掌握好活动内容的深度是优化活动教学的基础,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课标要求,有针对性。
  诚然,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及丰富创造力,使他们在活动上呈现出超乎想像的活力。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地调控活动过程。,使整个活动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实现师生生命活动与成长、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与超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师教学的灵性带来学生成功的“风采”,学生的“精彩”表现也折射出幕后教师智慧的“风采”!
  • 【发布时间】2021/1/7 13:43:36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