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行文有波折,荡气可回肠

 

【作者】 杨耀军

【机构】 湖北省郧西县马安镇石塔河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般学生写作文总是平铺直叙,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文章情节、遣词造句,总显得平淡无味,好比一盘精切的荤菜,既无油,又无盐,什么酱油、醋,什么味精,什么麻辣汤料,一概全无,吃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如果放点酱油、味精、麻辣等精良的佐料,再加上适当的火候,那样炒出来的菜,看起来悦目,闻起来醉心,吃起来爽口,真是醋畅淋漓,美不胜收。写作文也一样,如果在文中插些出其不意的“意外”或“波折”,让文章情节惊波连起,跌宕起伏,出人意表,就能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产生夺目的效果。可谓“转角现奇景,晴空响惊雷。平海起风波,静漠沙尘飞”,读起来着实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与舒畅。笔者认为,写作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回想“意外”与“挫折”。无论是人还是事,无论是景还是感怀,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忽然”突起。文章的亮点就在于,怎样把“忽然”写具体,写生动,那样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1、写人时要以“缺”衬“优”。写熟悉的人,文章的中心是要赞扬他的品质高尚,精神可嘉。如果一味地通过正面事例写某人怎样无私,怎样公正,怎样勤奋,或怎样善良,那文章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读不到一半内容,别人不用猜,就知道下面写什么,也知道结尾会表达什么,这样的文章给人一种“俗套”的感觉,让人产生不想往下读的情绪。假如,目的是为了写他的优点,文章却偏偏先写他的缺点,并举缺点的例子,这样读者的视觉会猛地一亮,心田会猛地一缩,“这人怎么这样坏,难道一点优点没有吗?”于是急读下文,才了解到原来“他”的优点是这样的。同时读者也领悟到作者写某人的缺点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人的优点,视角新颖,不落窠舀。如:
  师:“高某某,你最熟悉的人是谁?”
  高:“我最熟悉的人是谭某。”
  师:“他有什么缺点?”
  高:“他呀,实在太调皮,比如有哪一位女生从他身边走过,他脚一伸,害得那位女生摔了一个扑扒,有一回刚上课,我准备坐下去,他却悄悄把我的凳子抽走,让我一个屁股蹲坐在地上,把我屁股摔得生疼生疼。每天晚上在寝室学孙悟空大闹天宫,班上纪律让他搅得一团糟,简直不得了。”
  师:“他这样调皮,老师没有批评他?”
  高:“没少整他,可他没长记性,刚整他不久,还是旧戏重演,老病复发。”
  师:“照你这样说,他一点优点也没有了?”
  高:“那也不是,比如他劳动积极,什么重活他都干,每次安排劳动任务,他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哪个女生做不了,他主动替人做。而且又快又好。”
  师:“如果你要写他,你打算怎样写?”
  高:“我打算先写他的缺点,再详写他的优点。不知行不行?”
  师:“行!不过要想把他的优点写得感人些,怎么写?”
  高:“把他做事时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加一些动作、心理描写,好不好?”
  师:“好,这样你的文章就更生动了。”
  你看,这样指导,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样以“缺”衬“优”的好处使文章更生动,更吸引人,又可以帮助学生选材,写起来如同行云流水,自然渠成。
  2、写事时要抑“顺”扬“变”。所谓“顺”,就是在写事时顺顺溜溜,像记流水帐似,无波无澜,无色无彩,平平淡淡,好比满眼灰色的天空,无奇无异。所谓“变”,就是在写事时“怪”事频现,“险象环生”,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摄人心魂,如同亲临波涛汹涌的大海,令人心跳不已,又使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新奇与快慰。指导学生写事时尽量抑制“顺当”,突出“变异”,使文章内容波折不断。如:有一位男生在河边学钓鱼,一甩线时,鱼如何不上钩,二甩线时,鱼上钩却又怎样逃掉了,三甩线时,鱼钓起来了,自己却怎样掉进水里去了,成了落汤鸡,真是一波三折,波波动人,那情景也是让读者随小作者忽急,忽悠,忽惊,忽喜,忽气,叹息连连,扣人心弦。文章穿插这样的波折,是多么的妙趣横生,荡气回肠!
  3、写景时要转“角”显“奇”。一般写景要么按时间顺序写,要么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所选材料不仅要描美述丽,更要显出景的奇特。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寻找最引人注目的“异处”,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否则,本来很奇异的东西,显得不奇了。最好的办法是,先概写一般的景色,然后再转换另一个角度,显现一处最亮人眼睛的景物泼墨般地详细写,这样就把最醒目的景物很好地凸现出来了。每转换一个角度,抓住主要景点重点写,使文中的好景点如同串珠似的链接起来,彼此呼应,相映成趣。
  二、过渡勾联“珠”与“璧”。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有了如珠似璧的感性材料,并在纸上有所表达,但是怎样用“金线”把这些好材料贯连起来。学生却束手无策,写的内容往往杂乱无章,有的甚至颠三倒四。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指导学生学会过渡就可以把好材料有序地串接起来。这需要过渡词或过渡句来帮忙。如学生粗略地写了某人的缺点后,马上用“不过”、“虽然……但是”、“尽管……但”等词话锋一转,很自然地转到“他”的优点上了。在写事时,在写事进行十分顺利地时候,用“不料”、“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等词句,把出人意料的连连波折好似步步牵出舞台上的传奇人物般形象地展露出来,让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中奇妙情境之中,从而受到强烈地感染。在写景时,经过读者的“一路”欣赏,好像有点疲倦时,作者可用“当看到……时,突然眼睛一亮”、“快来看这儿”、等词句把你引入梦幻般的神异世界里,让你流连忘返,乐在其中,实在是妙不可言。在写感怀文章时,过渡词句地运用更简单了,在写了对文中的人和事评价后,再谈现实中相反或相似的人和事时,可以用“不过”、“然而”、“其实”、“更让人遗憾的是”、“说实话”、“还有让人费解的是”等词句把对生活的看法自然而然地谈得透彻感人。使读者的心灵似水乳般有机融入作者文章的理念中。真可算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由上文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时,只要教会他们在文中运用“波折”,学生的习作内容就会大大丰富,、生动、形象,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境界也将不远了。这只是笔者的浅见,有望行家给予指正。
  • 【发布时间】2021/1/7 13:45:59
  • 【点击频次】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