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

 

【作者】 佘 巍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德育,可以构建学生的开放化思维,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素材与资源,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为了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科学使用教学指导方法,并合理引入一些课本外的延伸与辅助资源,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问题,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德育有良好的渗透效果,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的综合目标。
  【关键词】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

  一、小学德育的意义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意义深远,只有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善良、诚实、自强不息,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成长。在社会生活中,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明白法律的底线意义,认识到伦理对于国人的重要性,将有助于小学生成人后迅速适应社会生活。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相互补充。小学科学主要是普及各种自然界的科学现象以及背后的基本科学原理,让小学生具备基础的科学素养,起到科学启蒙的作用,从而为小学生日后的理科学习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德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儿童的人格完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德育课程属于人文类科目,与理科类的科学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对于儿童来说,二者都不可或缺,二者的关系应当是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
  科学需体现人文情怀。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养成科学思维。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应传授学生教材中的知识,还应引导学生的正确发展。科学教育需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需要时刻注意不能违反人类道德伦理。
  三、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第一,将科学精神转化为道德品质。在学习科学时,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科学精神,包括严谨、坚韧、合作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的生活来说也是必需的。例如,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在其他事情上也需要耐心与坚持。只有敢于坚持,不轻易说放弃,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结合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第二,在科学学习外注重道德伦理。在进行科学教学时,科学教师要时刻注意,科学如果脱离了人类的使用与控制,就是脱缰的野马,对科学的运用一定要符合规则、符合人类道德伦理。因此,在进行教育时,除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教学,教师还要给学生普及常见的道德伦理。例如,为了栽培出个头更大、口感更香甜的水果,一些果农向水果中注射催熟剂、甜蜜素等化学药剂,这虽然是科学应用,但由于违背了道德,是欺骗人的行为,因此是不可取的,绝对不能容忍。
  第三,用科学小故事体现二者相融。科学的学习,有时也会因为知识的晦涩显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科学小故事的方法,将一个个科学知识转化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故事进行教育,也能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基因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些同学因为小明长得不好看,经常嘲笑他,而小明也因为自己的外貌感到很自卑。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外貌、体质等是由体内的基因决定的,自己的基因来自爸爸妈妈,每个人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爸爸妈妈给予自己最好的礼物,没有必要感到自卑。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面对别人的外貌缺陷,不能嘲笑,因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是科学中的人文情怀教育。
  第四,激发学生内在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样是德育的一种渗透方式,并且可以结合很多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小学科学课本中,和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在针对这些内容做分析解读时,除了要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良好的吸收,也要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从而实现知识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态环境,让学生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比如在讲到“有趣的食物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有关食物链的知识时,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人类的伙伴,只有关爱、保护动物,才能保持生态平衡,人类才能生活在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由于人类不当行为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图画,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会带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学习印象,让他们强烈意识到这些行径的后果,并且让学生内在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
  第五,拓宽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随着教学的逐渐推进,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也初步具备了对问题的分析解读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课程教学,让学生对广泛的外部世界有更多认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延伸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教学融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教师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体系,让德育可以很好地和教学知识点有效融合。
  比如在“岩石与矿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解有关岩石构造的知识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亲自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在户外环境中找寻各种岩石,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岩石的特点等,将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岩石的成因与矿藏价值,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涉及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提供良好的契机,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将德育渗透课堂,打造高质量科学课程教学的好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不是干瘪的科学知识灌输,而应当起到科学启蒙、道德教育的双重作用。在实际教学实践当中,科学教师应当注意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让科学浸透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何梁燕.浅谈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2):43 
  [2]王小平.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J].数码设计,2017.6(10):216 
  [3]蒋雨宏.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 【发布时间】2021/1/7 13:50:15
  • 【点击频次】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