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探究

 

【作者】 贺 雄

【机构】 广西百色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边远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229)


  【摘 要】 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各门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中,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科,更是肩负着学牛心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牛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牛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秉着这个新课标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抓住教学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牛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心理教育;方法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与提升学生知识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思想品德培养与塑造。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融合是非常重要教学任务。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有哪些方法途径呢呢?以下是我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过程中,编写高中语文教材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教学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备人文性。语文教材涉及到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文章形式与内容方面都能有效帮助学生得到更好成长。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能进行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合理教授这些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语文这门学科主要是通过文字对既定情感与思想进行呈现,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写作时情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文章进行巧妙运用,将其与心理教育有效融合,进而开展心理教育。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对文章中情感进行诠释,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情境处理,并传递正能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课文,对文章背后故事与寓意进行了解,同时对其所折射出来社会现实进行评价,最终对自身存在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方式进行反思。
  比如,在进行《离骚》这篇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屈原生平事迹,让学生被屈原身上所具备民族大义精神所感染,让学生体会到人一生坎坎坷坷,并不能保证每件事情都顺顺利利,反而是遍地荆棘。
  所以,我们在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都应该用积极心态去面对困难,要像屈原一样,能分清善恶,弃浊扬清,用高尚人格魅力去创造不一样人生。同时,教师还要通过这篇课文,教导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善待生命,认真对待生活,不抱怨社会不公,要用乐观积极态度去面对生活挑战。
  二、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世界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探究中更是重中之重。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因为学生最忌讳苍白空洞的说教,也最讨厌别人动辄以大道理训人。老师不如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在读、听中用自己的眼晴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采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通过读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通过音频,让学生体会自然、心灵的独语。
  再如,播放大地震的视频,学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也明白了要坦然面对苦难;我也曾和学生们一起欣赏韩红的《天路》,让学生明了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是父母。
  又如,我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吋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 
  再如,在教《项脊轩志》吋,我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冋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哪个细节?”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此吋此刻,你们最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很多学生在文中感叹“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
  三、发挥写作优势,正确疏导学生心理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基于此,我着手进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我发现写作是学生坦露真诚心声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学生,通常将自己真实情绪以及内心世界隐藏与包装起来,他们不会将自己困惑或者隐私轻易地暴露出来,而作文这一高中语文教学板块则能让学生情感得到释放。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将自身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就能通过作文来对学生内心世界与真实情绪有所了解与掌握,并能以此来疏导学生心理,开展心理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在写作课上应该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作文课在某种层面上就是学生表达课,所以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积极性。
  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赛群.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3)
  [2]钟鸿雁.责无旁贷势在必行——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紧迫性[J].科技风,2010(19)
  [3]施小红.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作用[J].生活教育,2011.10

  • 【发布时间】2022/5/22 10:25:00
  • 【点击频次】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