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做学生品格的引路人

 

【作者】 芮华香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第一次见到它是在教师发展中心发的有关教学设计要求的一份文件上;第二次知道它是2018年11月工作坊去北京培训,在聆听一个讲座时听到的。第三次的见面是在新知书屋。一眼看到“核心素养”的字眼,我情不自禁地拾起了这本书,定睛一看,这本书的全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此时此刻,我把它抱入怀中,再不舍放开,这一分钟颇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喜悦伴随激动在我的心头荡漾。
  我工作之余捧起它,细细品读,才发现原来2014年3月,“核心素养”就已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那一年核心素养就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核心素养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2016年底,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那么,究竟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
  针对这些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本书包括三个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第一个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系统梳理并深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了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规律。本主题是全书的方向和基石。第二个主题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集中阐述了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必须确立的新型教学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新开始。本主题是全书的关键和先导。第三个主题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和才的和谐统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学完这本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字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常常指引我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完这本书我最想做的是——做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因为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
  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自我控制、克制和指导,他就具备了自律的德性了。自律的品格不是天生就有,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自律的导师和做人的楷模,进而培养学生自律的品格。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克制,学会指导,学会自律。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心中有杆秤,不要人云亦云。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为什么有的学生会管不住自己的手,去伤害他人?为什么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自律的品格。品格是培养出来的,不是谁天生就会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时常列举身边有自律品格孩子的事例,让学生知道榜样就在身边,相信自己,管好自己。教学《七律·长征》时,学生在知道作者是毛泽东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伟人,去了解伟人身上自律的故事,走进文人故事,伟人的自律品格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让他们进一步知道自律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相处。许多时候,帮学生解决与人相处问题比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尊重意味着尊敬和重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尊重别人、重视别人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和本质。学生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性,教师再通过身边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例的分析、解剖,让学生明白你希望别人尊重你,你先要尊重别人。引导学生争做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公共和规则的人。
  人有“人德”,事有“事德”。如果说自律和尊重关乎人的态度,那么认真则关乎做事的态度。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有了自律就遏制了恶的源头,有了尊重就有了善的开端,有了认真就有了进步的动力。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品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性的方向和内涵。写字时,要求学生一笔一划地写,占好田字格,做到认认真真写字;读书时,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入情入境地朗读;听课时,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做课堂的小主人;做作业时,要求学生坐姿正确,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做好每一次作业。打扫卫生时,不放过一点垃圾,不落下每一个角落,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格,培养学生做一个认认真真的孩子。
  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做到。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人格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品格,做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成为好人,成为具有人类美德的人!

  • 【发布时间】2022/5/22 10:33:29
  • 【点击频次】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