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汲传统文化之精髓 成语文教学之甘甜

 

【作者】 刘 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诗经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摘 要】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语文课程教育目标已从基础认知向着素养培育转变,对学生品质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诗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旨在探讨诗经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关键词】 诗经文化;中学语文;融合

  语文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陶治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可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实现教育目标。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在展现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引入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关雎》《蒹葭》源于《诗经》的两篇课文,既是对初中阶段学习古诗词的启迪篇章,又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品质塑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目前在教学《诗经》篇目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技巧性解读、教学内容,还应注文本价值等。
  一、大力培育学生的言语艺术
  (一)以夯实诵读成效为载体,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育。
  在《诗经》中含有很多重章叠句的形式,从而形成回环往复结构。
  比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
  在上述例句中,采用的是重章叠句的形式,就音节而言,引导学生反复吟唱,感受其音节和谐与旋律协调的特点。由于节奏鲜明,能彰显诗歌所具有的音乐美,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在诵读语句的同时能感受语言凝练美,将学生对《诗经》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并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诵读能力上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识字发音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授《诗经》两首时,需要适当增加学生的诵读比例,引导学生从重章叠句的句式中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以构思合理有效为载体,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诗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从远古时期传承下来的诗篇,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好似一幅幅生动画卷,将2000多年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现状与社会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教授《诗经》二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想象,并采用现代语言描述文本中描绘的画面,在促进学生想象力培育的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增强《诗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年代感。
  二、切实雕琢学生的人格性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时,既要培育学生的言语意识,又要雕琢学生的人格性情,让学生融入《诗经》中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让学生在《诗经》学习中达到明志的目的,让学生在品味《诗经》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真谛,促进学生人格性情的雕琢。
  (一)融“诗”启迪
  为帮助学生在看到文本的同时能领悟其内涵,需要在教学《诗经》之前,就要领略其核心思想,《诗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思无邪,秉承不偏不倚的中和态度,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有节制又合理地控制自我情绪。比如在《蒹葭》一文中,诗歌到底写的是理想还是爱情?在《关雎》一文中,诗歌到底要表达的是痛苦还是喜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辨,同时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感受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明白《诗经》的价值,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广泛阅读名家是如何解读《诗经》的,并非将自身禁锢在教师参考资料所给定的范围内,还要把《诗经》内蕴含的深刻意蕴体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美的感受,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帮助学生融入《诗经》中,需要结合《诗经》的核心思想来引导学生掌握《诗经》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通过文本来窥探做人智慧,从而使得学生思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难题时,就能静下心来做出最佳选择。
  (二)以“诗”明志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入诗启智的同时,还要以诗明志。学生在《诗经》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情感的融入,并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化的情感和完整的心理结构,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诗经》中凝聚了先民大量的生存智慧,学生在学习《诗经》时,要净化情感,明确远大志向,致力于更好人生境界的追求。比如在学习《蒹葭》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中品读“伊人”,把“伊人”理解为美好的事物、理想目标,从而鼓励和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三)品“诗”悟真
  《诗经》的编撰主要有两种学说较为流行,一种是“采诗”说,一种是“献诗”说。但不管是哪种学说,其最终表达的核心是以周王朝民众生活作为取材点,旨在通过观风俗而知得失和自考证。学生在品读《诗经》的过程中,可以从中结合周王朝征伐不断的背景,结合当时民众艰辛困苦的生活,与当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思想情感上形成对比,学生在内心中品味和体会古人喜怒哀乐的同时,与自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共同追求幸福的纯真理念和初心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在感悟人生真谛的同时,从而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利用语文教学,能够将蕴含在语言、文字下的深刻情感进行挖掘,让诗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领悟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品尝到语文学习的甘甜。
  参考文献:
  [1]汤燕海.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素养培育研究——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2,(15):82.
  [2]蒋薇赟.从言到意: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与策略——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W]语文新读写,2022,(15):67-69.
  [3]张安敏.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研究[考试周刊],2022,(26):48-51.

  • 【发布时间】2024/1/1 10:03:51
  • 【点击频次】93